夜幕降臨,馬山縣林圩鎮大塘村上壇遠屯、下壇遠屯的房屋外墻燈光璀璨,依山而建的民居在燈光的裝點下層次分明,吸引不少慕名來打卡的網友。“這些燈飾、外墻乃至通屯的道路、明渠暗渠,都是大家主動捐款捐物、投工投勞建起來的。”下壇遠屯經聯社負責人周世賢自豪地說。
馬山縣“九分石頭一分土,人均耕地不足畝”,發展農業產業、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薄弱,但該縣不僅在經濟上成功“摘窮帽”,類似大塘村這樣群眾主動作為建設家鄉、美化村屯的事例亦是不勝枚舉,鄉風文明可見一斑。今年上半年,馬山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元,同比增長6.8%;全縣共有縣級以上文明鄉鎮9個、文明村91個,文明村鎮占比達69%。
動力從何而來?
近年來,馬山縣以列入第二批自治區鄉村振興改革集成試點縣為契機,不斷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一組兩會”“鄉賢+”以及紅白理事會等的作用,切實解決了不少困擾“三農”的“老大難”問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群眾基礎。當地干部將這一做法生動地歸納為“村民當‘主角’,問題好解決”。近日,記者走進馬山縣的千山萬弄,所見所聞,無不體現出當地培育村民的“主角”認知、組織群眾破解鄉村振興“瓶頸”的生動實踐。
A培育“主角發動村民參與鄉村建設是關鍵
買車容易停車難,出城容易出村難——這是馬山縣喬利鄉那料村不少村民的真實感受。在團支書李碧玉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該村多條小巷,發現不少通道過于狹窄,連電動自行車出入都有困難。
道路太窄,是不是因為村里窮、沒錢修路?
多位村民都否定了記者的猜測。那料村位于蘭海高速和武平高速的匯合處,很多村民早年就外出務工、做生意,村內蓋起的一棟棟別墅式民居就是最好的見證。往年每逢紅白喜事以及春節、“添丁節”等重要節日,村民還要大擺筵席宴請各方賓客。“有的人家放一天鞭炮就要花上兩三萬塊,浪費錢還搞壞空氣。”說起曾親眼目睹的鋪張浪費,該村老黨員韋寶護倍感痛心。
為什么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村屯,鄉村建設卻并未同步“升級”?“關鍵在于村民的參與度。”喬利鄉宣傳委員鐘惠惠分析說,不少長期在外(或者在外地有產業)的村民對本村屯事務缺乏認同感,甚至干脆認為搞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情”,寧可做“看客”也不愿當“主角”,這種“看客”思維還容易影響留在村內的居民,形成不關心集體事務的惡性循環。記者了解到,馬山縣是我區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超過13萬人,占全縣戶籍人口(約57萬人)的1/5以上,“看客”的潛在群體及影響力頗為驚人。
如何才能把“看客”變成“主角”?馬山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黃武蒙坦言,并不是每個村民都愿意當“主角”。“參與人居環境改善、發展各種產業,就必須投入實打實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沒有預期的收益,群眾自然就缺乏參與的積極性。”黃武蒙表示,“要讓村民當‘主角’,選好‘編導’、搭好‘舞臺’是關鍵。”
B搭建“舞臺”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誰來擔當各個村屯的“編導”?各級農村黨組織當仁不讓。馬山縣委組織部分管基層組織建設的副部長黃國熙告訴記者,該縣已建立全縣黨支部聯系點251個,累計建設星級黨組織共80個(其中五星級18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程度明顯提升,8個先后被評定為軟弱渙散(后進)的村黨組織已完成整頓并通過驗收。
有困難黨員帶頭、有問題群策群力,各鄉鎮、村屯依靠微信群等互聯網工具,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搭建起適合不同人群參與的“舞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組兩會”。黨小組領導、戶主會決策、理事會執行,一些村屯還成立監事會負責監督,遇到有難以突破的“瓶頸”問題則組織以黨員為核心的“鄉村振興黨群突擊隊”合力攻堅。周鹿鎮組織突擊隊參與“三清三拆”,先后有10余名隊員向黨組織提交入黨申請書。
“鄉賢+”。馬山縣鼓勵鄉賢人士參與疫情防控、鄉風文明、慈善公益等工作,拓展形成了“村(社區)兩委+鄉賢理事會”“鄉賢+疫情防控”等工作模式,影響、帶動更多的群眾。2020年金釵鎮疫情期間,當地企業家、共產黨員黃江梅積極配合政府部門,一天時間即組織了200多名志愿者協助配送物資。
“紅白理事會”。白山鎮合誠社區居民韋家豪的母親去世,“紅白理事會”上門指導辦理,“既不影響鄰居、又不欠人情債,我們很滿意。”韋家豪說。記者了解到,目前馬山縣不少村屯已經形成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委員會的“一約四會”模式,更好地帶領群眾建設文明鄉風。
C形成風尚讓群眾熱情轉化成發展動力
“沒有大家的支持,就做不了這么大的產業。”在林圩鎮高德村,當地經濟能人卓建華向記者介紹:除了連片種植的600畝沉香、80畝油茶,他還建了養殖有300多只黑山羊的羊舍。
“村兩委布局、鄉賢帶動,村民們以土地分紅、合作種植等方式積極參與,我們對發展前景充滿期待。”高德村第一書記廖杰說。
人心齊,泰山移。馬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蒙雪云認為,村民當“主角”做出了成績,就會帶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進而形成“比學趕超”的良性循環,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永不謝幕”。
喬利鄉樂圩村板伴屯的事例,堪稱“良性循環”的注解: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以來,“一組兩會”憑借此前在改善人居環境工作中贏得的群眾基礎組織村民參加志愿服務。“黨員帶頭守卡點,返鄉大學生教老人用健康碼、行程卡,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負責宣傳防疫政策,有的村民一時幫不上忙,就向集體捐款捐物。”屯干部袁秀開告訴記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毗鄰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板伴屯始終未發生違反疫情防控的行為。
那料村的面貌也發生了改變。“紅白理事會”成立后,大擺筵席、燃放鞭炮的情況明顯減少,村民將節約下來的物力財力用于公共建設,新的小學、公園拔地而起,通道狹窄的問題亦在大家伙的商議下逐步解決。
“指出,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馬山縣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以強化基層社會治理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值得肯定。”南寧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王洪波表示。
記者了解到,馬山縣正在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群眾參與的熱情轉化為縣域發展的動力,持續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