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1000余畝的蝦塘,江海交匯的天然水域養出了鮮美的吳陽脆蝦。兩年時間里,當地的蝦塘租金翻了4倍,切實推動當地農戶實現增收,這是中農國際農業集團在吳川市吳陽鎮落地建設的吳陽脆蝦養殖基地的現狀。自從當地政府開始推廣養殖吳陽脆蝦,農戶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目前,該集團擬投資10億元,在吳陽鎮規劃建設占地6550畝的吳川市碳中和水產養殖產業園,立足海洋生態、綠色環保以及休閑度假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自然景觀,形成集生產、生態、休閑、康養、教育于一體的海洋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式海洋農業,打造海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
??科學+養殖
創新采用“益生菌+蛋白質”養蝦
“我們吳陽地處鑒江出???,江海交匯,咸淡相滲,獨特的江海環境和絕無僅有的天然好水,養出獨一無二的好蝦——吳陽脆蝦。”吳陽鎮委副書記肖觀帝表示,吳陽脆蝦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作為吳陽的重要特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吳陽人。
“兩年前,每畝蝦塘的租金在1500元左右,自從政府推廣養殖吳陽脆蝦,租金已經漲到6000元每畝,大大提高農戶收入。”中農國際農業集團市場部總經理何華春介紹,該集團于2020年在吳陽鎮沿海地帶建設吳陽脆蝦養殖基地,目前基地規模達1000余畝。
今年2月,該基地和中山大學成立了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示范基地,由國家蝦蟹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帶隊駐點在基地對脆蝦進行研究,目前已完成畝產1萬斤脆蝦的測產報告。
“我們每天都會對蝦塘進行監測,包括水溫、溶解氧、鹽度等理化指標和參數。”對蝦池塘工程化養殖項目組組員、中山大學實習研究生劉忠誠說,自從與該基地合作以來,他與組員長期駐點在基地,除了每天的常態化監測,他們還會進行定期采樣,包括蝦樣和水樣。通過觀察蝦樣的腸道、水樣的微生物含量等方面,了解脆蝦的生長和營養物質代謝等情況。
與其他養蝦基地不同的是,該基地采取“蛋白質+益生菌”進行拌料飼養。蝦類在食用飼料后,大部分的排泄物由益生菌分解成菌體蛋白并被蝦類重復食用,經相關鑒定且結合多項實驗結果判斷,有九成以上的飼料能被脆蝦吸收,不僅提高了飼料的利用率,還降低了水體的污染率。同時,經益生菌喂養的脆蝦口感更加鮮、甜、脆。“我們的口號是‘好吃到不用調料’,因為我們的水源本身就咸淡相滲,而以益生菌作飼料還可以提高蝦肉的甜度與勁道。”何華春說。
此外,對于蝦類疾病的常見細菌——弧菌,該基地借助益生菌分泌的蛋白酶,能夠有效抑制弧菌生長,較之傳統養殖模式10%的存活率,該種養殖模式可將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以上,大大保證了蝦類的產出。
“弧菌對于蝦類養殖有毀滅性的影響,我們借助益生菌解決弧菌后,采取‘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與500余戶養殖戶開展合作,統一開展技能培訓,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巧和知識,增強養殖戶信心。”何華春表示,基地通過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基地工作,如今農戶的平均工資每月可達8000元以上,切實實現增收。
除了帶動農戶提高收入,該基地還積極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據了解,在養殖過程中,該基地從源頭就開始凈化水質并減少水體污染,待排放時,還會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尾水,確保達標后再進行排放,符合綠色生態的發展需求。
??生態+觀光
打造體驗式海洋農業
一排排塑料管道整齊地架在蝦塘上空,有多根塑料管自管道延伸至水底,這是吳陽脆蝦養殖基地的“碳中和”措施,而吳陽脆蝦養殖基地也是吳川市碳中和水產養殖產業園(下稱“產業園”)的建設內容之一。
“碳中和”是什么?“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
“我們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空氣壓縮機和納米盤在水中釋放出來,投入相關的益生菌以此為碳源來分解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有效消耗了碳,從而實現‘碳中和’。”何華春分享道,在該養殖模式下,基地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還可以凈化水質。
據了解,中農國際農業集團在吳陽鎮已立項批復吳川市碳中和水產養殖產業園建設,項目擬投資10億元,預計園區年產量達8000噸,水產養殖產值達70億元,將帶動周邊2000戶養殖戶實現增收。
依托吳川市的地理環境優勢,產業園以水產養殖產業為載體,以建設新農村、改善和優化農村經濟為目的,以形成綠色海洋生態環境和水產品品牌為目標,將科學規劃管理、海洋生態科學養殖技術、海洋水產品資源開發與市場營銷網絡有機組合,形成一種農村綜合型、實用型、生態型的產業模式。
作為示范區,產業園將在吳陽脆蝦養殖基地的基礎上,立足海洋生態、綠色環保以及休閑度假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自然景觀,發展體驗式海洋農業。
“我們產業園規劃打造‘四區一村’,分別是對蝦養殖區、碳中和研究院區、海鮮產品農產品加工區、高級海邊休閑區和海洋文化教育培訓村。”何華春介紹,目前產業園正通過“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方式建設對蝦養殖區,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解決當地農民就業難的實際問題,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業勞動力結構調整,開拓新的增收渠道,創造新的增收模式,同時快速增加項目收益,提供可持續收入。
湛江是廣東省海洋碳中和試點城市,在生產環節上,產業園計劃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力度,以風力發電作為基地能源來源,多管齊下,讓產業園在脆蝦養殖方面達到“凈零”排放,實現產品預先碳中和目標。
“脆蝦養殖只是第一步,我們還將不斷完善產業鏈,建設一個集加工、倉儲、售賣于一體的加工區,帶動園區實現規模經營和系列開發,形成產業優勢,以新鮮產品內銷吸引周邊消費者。”何華春介紹,在完善產業鏈后,產業園將擁有加工速食海產品、制作預制菜的功能,再借助多種渠道進行外銷,將產業園打造成一張享譽盛名的美食名片。
此外,該園區結合生態環境與觀光旅游,規劃設立休閑避暑山莊、養老休閑小鎮、戶外拓展基地等項目,建設騎行、徒步觀光綠道等,設置餐廳、休閑中心、酒店民宿、露營基地、景觀木屋、網紅景點等配套設施,打造食、宿、娛樂一體化的國際旅游休閑示范區。
“現在我們正計劃建設漁業公園,讓工人在收入可觀的基礎上,以一種休閑的模式開展工作,形成愉快愜意的工作氛圍。”何華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