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遍地砂石的戈壁灘,到郁郁蔥蔥的智慧農業產業園;從手工操作的誤差頻出,到手機軟件的精準配餐……一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落地和運營,正悄然改變著英吉沙縣農業產業的發展面貌。
英吉沙縣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昆侖山北麓,域內干旱少雨、可用耕地少、土壤鹽堿化嚴重,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天然瓶頸。為有效彌補英吉沙縣農業生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濟寧市援疆指揮部在充分考慮農業資源稟賦、特色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基礎等因素的基礎上,積極招引山東一家農業企業落地英吉沙縣,以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為“破局點”,一點點捋出了農業發展的創新路徑。
自然環境難控制、作物種植難成活,就先把環境“變量”扭為“定量”。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標準化新型蔬菜產業示范園,不僅樹起了區域產業發展的標桿,更以數字化管理系統的“大腦”,實現了吊噴降溫系統、自動智能放風機、臭氧殺菌機等現代農業設備的全智能化操控。
“各種種植參數都是提前輸入進電腦的,什么作物澆多少水、施多少肥,都是點點屏幕的事,這種種菜方式真的是太驚人了!”談到新型種植模式,已經能夠熟練掌握產業園智能操作系統的當地一位新農人感慨頗多。在他看來,現代農業技術的使用,或許真能實現英吉沙人長久以來“戈壁變綠洲、荒灘變肥田”的夢想。
打造英吉沙縣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種植形成規?;?、標準化、產業化。該企業大膽進行大棚設計和種植管理創新,就地取材,利用戈壁灘礫石建設日光大棚,新型大棚不僅完美適配了當地環境,更把建設成本壓減了60%。目前,規?;?、現代化日光溫室已建成568座,陸續種植草莓西紅柿、圣女果西紅柿、高原紅玫瑰花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規模效應日漸顯現。
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不僅要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和人才,也離不開科學的運營模式作支撐。該企業在健全完善蔬菜種植、加工、銷售鏈條的基礎上,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關系,發展訂單農業,解決了種植戶最頭疼的技術、管理和銷售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將充分利用人才、技術、管理和市場優勢,鼓勵企業培養本土人才、建立本土機制、拓寬本土渠道,帶動英吉沙群眾學習運用先進生產技術,提升當地農業科技水平。”濟寧市援疆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孫希忠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吸納1000多人就業,實現蔬菜種植優質高產、水資源高效利用“雙贏”,創新帶動設施農業強勁發展,并拓展鄉村游等多種業態,助力群眾增收、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