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區西樵鎮西江邊,河崗工業區內,11層高65米的建筑與周邊低矮廠房形成鮮明對比,這是正在快速推進的名杰紡織智能工廠項目,工廠內部,漿染、織造、后整理等自動化智能設備陸續進駐安裝調試,引領紡織產業綠色智造轉型。
5月16日,南海區高規格召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會議,區、鎮主要負責人現場走訪了該項目,昔日的老舊工業區崛起工業制造型大廈,成為工業強區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最新注腳。
南海區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按照“提升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基本思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轉型帶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半年多來全區上下迅速行動,各鎮區陸續制訂了工作方案,積極謀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未來。
在16日會議現場,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再次強調,要充分調動激發各方主動性和積極性,聚全區上下的強大合力,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
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
以名杰紡織(河崗)智能工廠項目為標桿引領,南海西樵鎮正加快重塑河崗工業區的產業面貌。目前該片區內有企業約30家,大多數為紡織、印染、陶瓷等中小企業,缺少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片區年產值約10億元,年創稅約2000萬元,不僅生產效益低下,而且相關生產工藝對環境也造成了較大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產業逐漸成為南海傳統支柱產業。作為紡織面料主要產地之一,多年來西樵為世界各知名品牌提供優質服裝面料,并因此享譽國際。目前,西樵共有紡織生產性企業860家,規上紡織企業137家,生產設備超4萬多臺套,從業人員約6萬人,擁有年產各類紡織面料40億米的生產能力。2021年,西樵實現紡織規上企業總產值114億元,產值占比26.5%,行業稅收2.2億元,稅收占比9.4%。
成熟的產業集群,帶動紡織行業形成面料開發、銷售、管理成本、政策扶持以及營商環境等諸多優勢,但以加工業為主、產業供應鏈不足、行業同質化嚴重、拼加工單價、缺乏終端產品等瓶頸,也凸顯出南海紡織產業鏈低端、集約化水平低下等問題,制約著行業發展壯大。
南海區紡織行業協會會長黃杰文認為,一方面從產業發展來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要摒棄粗放發展理念,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力;另一方面從環境民生出發,對紡織行業進行全面整治提升,也將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
紡織行業所面臨的轉型壓力同時存在于其他傳統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南海傳統產業“低小散”的特征依然突出,部分企業單位產出低、環保治理壓力大。以九江的家具產業為例,目前全鎮擁有家具制造類企業約1900家,但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只有19家,近八成企業銷售額500萬元以下且納稅額10萬元以下。
與此同時,目前南海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50%,經濟要發展、新興業態要培育壯大,都面臨著空間瓶頸。
“要下定決心轉,南海傳統產業已經到了必須大規模推進轉型升級的階段,只有堅決轉快速轉,才能拼出一片新天地。”顧耀輝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
企業期盼加快轉型步伐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步伐,也是眾多傳統企業的共同期盼。
“我是家中第三代做紅木的人,對于紅木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很是期待!”耕酸堂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振說。
紅木產業是桂城傳統產業之一。作為“廣作家具”傳承發源地之一,南海紅木以其技藝精湛,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洲國家,形成了地方重要的行業特色經濟支柱產業鏈。2021年底的數據顯示,在南海從事紅木行業企業超1000家,從業者近兩萬人,僅桂城就有700多家。
雖南海紅木家具產業發展較早,但由于長時間的“單打獨斗”,缺乏產業品牌意識,平洲紅木未持續在國內形成較強的影響力。同時,伴隨著區域城市、產業發展提速,專業升級和行業規范要求的提升,也讓舊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勢不可擋。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就來到平洲從事紅木加工,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集設計、生產、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傳統紅木家具廠。”南海區紅木行業協會會長、南海區平洲中南木雕工藝廠總經理梁沛根說,企業一直希望進行生產改造,但由于廠房租約即將到期,這對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廠房改造、生產線升級來說造成一定困難。
廠房租期問題同樣困擾著佛山市明雅軒家具廠。該企業總經理林漢濤表示,家中三代均是從事紅木行業,如今廠房還剩兩年租約即將到期。他希望通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政府能夠規劃建設紅木產業集聚園區,整合行業規范的同時,也能使當地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同樣盼望轉型的還有桂城的玉器企業負責人。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產業之一,早在1916年,桂城平東“江表梁”家族就將傳統玉雕技藝從廣州帶到平洲,開啟了平洲玉器發展歷程。從家庭作坊式到發展成為全國產業鏈最齊全的玉石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如今全球80%的手鐲均來自平洲,每年平洲玉器珠寶小鎮接待海內外客商超40萬人次。
近年面對消費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平洲玉器已經率先主動“觸網”升級,自2020年5月試運營平洲抖音電商直播基地以來,已吸引1300多家直播企業集聚。數據顯示,僅2021年從平洲發往全國的珠寶玉石產品就達800多萬件;到2022年,更是創造單天7500萬元銷售額、單天超13萬單的業績。
盡管如此,平洲玉器行業仍面臨不少亟待破解的行業難題。比如,線上線下交易如何進一步規范;如何讓消費者更好地辨別優質產品;如何集聚更多專業人才等。此外,玉器行業還普遍面臨玉石交易環節數據不公開,納稅不規范,電商個體戶多,產品魚目混珠等行業痛點。
平洲珠寶玉器協會會長李銘恩就表示,希望政府在推動玉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可規劃在平洲玉器街內成立消費者維權中心,專門對線上線下交易進行規范。同時,須對區域內玉石檢測機構進行規范整合,剔除一批亂出證書、擾亂市場的行業機構,由此提升平洲玉器產業的整體信譽。
空間牽引創新驅動產業新發展
企業有所盼,政府有所應。無論是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基于地方經濟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考慮,南海都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到一個新高度。
在去年召開的南海區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南海明確把抓改革、促轉型作為未來5年工作主線,堅持新型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升級“兩條腿”走路??紤]到南海傳統產業良莠不齊的現狀,南海區委提出了“提升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三個一批”策略。顧耀輝表示,接下來要堅定“三個一批”這一基本路徑,舉全區之力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
南海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勇表示,南海將從新的園區、新的品牌、新的動力、新的商貿、新的模式以及新的政務等方面著手,政企聯手對區域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好規劃,支持傳統產業加大創新力度,由此實現產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南海將以空間規劃牽引產業集聚發展。目前南海全區劃定了11個產業集聚區,63個主體產業社區,明確了各鎮(街道)產業發展指引。各鎮(街道)要按照“一園一策”編制規劃方案,結合實際及時優化調整園區、社區邊界,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逐步向園區集聚,推動產業集約化、主題化發展。
以科技創新煥發傳統產業活力。日前南海已發布了《南海區強化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方案》,提出至2025年,各級財政安排不少于200億元,撬動全社會研發投入不少于600億元,共同構建“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團隊)—企業研發機構—創新產業載體”的創新生態鏈,充分發揮現有科創平臺作用。接下來南海將大力鼓勵傳統企業與科創平臺對接,需求及結對共建,開展聯合攻關,努力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更好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南海還將以“兩化”轉型打造智能制造高地,以更大力度加速傳統產業“兩化”轉型,推動更多傳統企業“上云上平臺”;以“兩業”融合增加產業“長度”“厚度”,充分利用試點機遇,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傳統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推廣應用服務型制造業、個性化定制、再制造產業等模式。
最后,南海還將以強力整治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相結合,開展專項執法、聯合執法,依法全面整治“低散亂”問題突出的企業、強化市場倒逼,建立低效企業市場化退出機制,通過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措施,倒逼低效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