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珠海市召開產業發展大會,亮明全市全面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的任務書,吹響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發展思路,已成為珠海市區兩級推進經濟工作的廣泛共識。然而,區域之間的資源稟賦有差異、產業類型有區別,如何借勢走出自身的特色,考驗智慧。
5月16日,珠海高新區召開產業發展大會,并錨定了未來發展目標:唐家灣主園區工業總產值三年內突破千億元,遠期要突破5000億元。
同時,高新區更以“六大工程”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和路徑。對于全區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節點意義的大會,這意味著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全區上下將樹立“產業第一,項目為王”的意識,瞄準產業主攻方向全線發力,并在雙招雙引、標準廠房建設等重點領域加快突破。
實現千億工業產值“發展夢”,珠海高新區正在奮力蹚出一條新路子。
從地理位置來看,珠海高新區是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北連廣州、南接澳門、毗鄰港澳,與深圳隔海相望。不僅擁有便利的交通格局,這里的沿岸景觀帶與濱海風貌相融,還是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產業新城。
從曾經的海濱小鎮,到如今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科教新城,如今,其正以全國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第17位的成績,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上。
在珠海市召開的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力爭到2025年,要實現工業總產值超萬億元的新突破。同時賦予珠海高新區新的戰略任務:以珠海高新區后環為先導區打造未來科技城,對標深圳高新區,以新技術、新產業打造新引擎、新高地。
打造全市產業新引擎,需要足夠的經濟體量和發展動力支撐。擔當這一重任,珠海高新區也提出了明晰的目標:力爭3年內主園區工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營收達1500億元。
這是一項艱巨的發展任務。數據顯示,2021年珠海高新區主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約為408億元。這就意味著,三年內主園區工業總產值要實現翻番。
任務雖然艱巨,但潛力仍在。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當前,一季度全區重點產業均實現飛速增長: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能電網等產業分別實現38%、63%增長。
產業大發展要發揮大項目好項目的牽引作用。在招商引資領域,珠海高新區也加足馬力實現“每月有簽約、每月有落地”。截至5月中旬,全區今年新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53個,投資總額約350億元。
“激動萬分,信心倍增!我們要放開胳膊大干一場!”作為扎根珠海高新區的企業,珠海通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崢說,希望能夠借發展之勢引入更多的人才扎根高新區。
“珠海高新區以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易江南認為,珠海高新區高校聚集、校友資源豐富、產業氛圍良好,這些都有助于為企業吸納更多“新鮮血液”。
增強企業家的信心,就是為產業發展鼓足干勁。珠海市委書記呂玉印在調研高新區時勉勵全區要快馬揚鞭、沖鋒在前,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當好珠海高質量發展的龍頭。
“全區上下要深刻認識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堅持‘產業第一’是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必然選擇、必然舉措。”珠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趙適劍說。
“要牢牢把握做好深珠合作這篇文章。”呂玉印在調研中特別提到,珠海高新區要依托深中通道加強與深圳全面對接,積極承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外溢,努力在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中乘勢而上、贏得先機。
事實上,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在支持珠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相關意見中,已明確提出要謀劃建設深珠合作示范區。
“這是破題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重要探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長期以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經濟差距,將會加快推動產業鏈從珠江東岸向珠江西岸傳導和轉移。
對于珠海而言,北部的高新區最有與深圳合作的條件。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認為,“高新區靠近深中通道,跟中山、深圳、東莞能形成產業鏈互動。”
在珠海高新區召開的產業大會上,提出了實現千億工業總產值的實施路徑,即以“八大工程”全面打響產業攻堅戰。其中,實施深珠合作示范工程被放在“八大工程”之首。
事實上,中心城市產業外溢是區域均衡發展的結果。當中心城區的地價租金、人力資源等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時,企業會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經營環節外遷。以深圳為例,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5年間,從深圳轉移企業累計超過8000家。
在此次產業大會上,珠海高新區明確表示:要全面對標對表深圳南山區,積極探索與深圳南山區協同發展的新渠道、新模式,承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外溢。
不僅如此,珠海高新區還將這一目標分解成路線圖:主動加強產業鏈接,建立完善深圳招商項目庫;主動加強創新對接,推動兩地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開展多層次的協同創新;主動加強空間銜接,積極對接深中通道至珠海連接線、深珠城際鐵路(伶仃洋通道)。
市場對于環境的感知是靈敏的。深圳凱智通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段超毅介紹,他從接洽高新區到拿到項目圖紙,只用了3天;從商談細節到項目簽約,僅用8天。“我們最看重這里的區位優勢。”他說。
企業家所傳遞的信心最為打動人:珠海高新區,是一片值得信任的興業熱土。
差異競爭??以更優服務筑牢人才資源優勢
“高新區對人才重視力度非常大,各方面政策落實速度很快。”在產業大會上,珠海光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龍作為高新區杰出產業人才代表,表達了他極高的區域認同感。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而人才的好評也并非空穴來風。去年,珠海高新區相繼出臺促進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專項政策,產業人才在這里最高可享受80萬元的生活補貼。今年,珠海高新區再推人才友好青年友好行動計劃,在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服務等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
調研征詢、制定措施、待遇落實……高新區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更彰顯出全區渴望人才、關心人才、服務人才的決心。
擁有人才資源優勢,就擁有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迎接更大的挑戰,就有迎來更快發展的機會。珠海高新區錨定新的發展目標: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3+3+1”現代產業體系。
具體來看,珠海高新區將聚焦做強做優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信創產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三大前沿產業鏈,壯大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能電網、數字經濟三大特色產業集群,實施區塊鏈、6G等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圍繞產業鏈補鏈強鏈行動早已開展。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去年奧松8英寸MEMS(微機電系統)特色半導體IDM產業基地落戶,有力填補了珠海集成電路產業晶圓制造環節的空白。
同時,全區持續提升區域招商效能,成立深圳、北京、蘇州3個駐外招商服務平臺,組建區投資促進中心、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國企園區、高新創投為主4支招商團隊,“4+3”大招商格局為產業發展壯大持續引入“源頭活水”。
讓項目落下來,讓企業留下來,更要讓人才扎根下來。前不久,珠海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暨鳳凰人才服務站掛牌成立。今后高新區企業將依托這個服務平臺,享受“一口受理、一站辦結”的“保姆式”服務體系。
不僅如此,更加宜居宜業的產城融合新環境正加速蝶變。以港灣1號科創園為例,這里不僅聚集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還配有人才公寓、人才住宅、商業等配套實施,讓青年人才在高新區既能樂業、也能安居、更能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