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2022屆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活動增城地區專場在廣州應用科技學院舉行。
這是今年廣東省教育廳在廣州市線下舉辦的首場畢業生招聘會,200家現場參會企業提供了涵蓋文化創意、人工智能、汽車制造等領域的5000多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
人社部數據顯示,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創下新高。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就業工作重中之重,將幫扶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點,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
要達成今年就業工作目標,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至關重要。面對2022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增城區打出了包括穩崗、住房、補貼、生活等一系列支持就業創業政策組合拳,營造近悅遠來的發展環境,讓高校畢業生和高層次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更宜居更宜業更宜游,一個正在成長的增城,無疑是青年人才扎根發展、放飛夢想的大灣區的機遇之城。
東部人口增長極
人口的涌入,讓寧西街道的社區熱鬧起來。
南樵社區黨支部書記羅偉康發現,社區過去一年有了新變化:2萬多的常住人口,有超過1萬人是外來人口,年齡逐步趨向年輕化。“這里毗鄰增城開發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醫療、商業、交通等公共服務不斷完善,高性價比的居住條件,成為上班族落戶居住的新選擇。”
伴隨著人口的增長,當地的租金也水漲船高。“人氣旺了,商業慢慢起來了,房租近一年來漲了三成。”羅偉康說。
人們紛紛選擇增城是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表現,體現出區域的產業、交通、商業、文化、衛生等綜合因素的提升。
在營造一流發展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區、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等6個方面奮勇爭先的增城越來越受到關注。根據“七人普”數據顯示,2020年增城常住人口超過140萬人,達到1466331人,位居全市第六,比2019年末121萬人增加了25萬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近43萬人,對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凸顯。
按照2021年廣州市人口規模及分布情況,增城常住人口突破150萬。2021年全區常住人口總量為152.92萬人,與2020年的147.07萬人相比,增加5.85萬人,增量排名第二,僅次于番禺。
增城有這樣不俗的增長,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廣州城市建設東進20年來,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對比2001年和2021年廣州東部三區在全市GDP的占比,從29%提升至穩定占比四成,在東進的趨勢下,增城撤市設區以來獲益明顯,配套日益成熟,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到增城落戶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第二,在廣州和深圳兩大都市圈銜接地帶,增城所處的中間節點優勢明顯,根據自身區位找準位置、主動作為,增城承擔的是與大灣區東岸核心功能極協同發展的角色。據有關統計,近5年,已有12.4萬個家庭選擇在增城置業,2021年增城的新房成交量更是達2.7萬套。這也側面印證了,人口正在加快向增城流動。
廣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從事電子行業,主要生產研制微型電機的關鍵零部件、材料、軸承等。公司2009年在增城落戶,2012年正式投產。“我們的銷售額從零起步,現已接近5億元,產品不僅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泛銷售,還出口日本、歐美等地。”廣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美蓮告訴記者。
10年間,金南磁性材料走完了自主創新技術從實驗室的小試階段,到中試再到量產的過程,公司擴大至近700人,其中不少人原來住在廣州中心城區,現在也在增城興業、置業、安家。
“事實證明,我們選擇在增城發展,選對了!”何美蓮說。
灣區就業好選擇
廣州浩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物流設備企業,客戶分布在深圳、惠州、東莞、佛山等大灣區城市。
“增城有產業基礎,例如電子、服裝產業資源較多,因而本地的技術工人無論技能還是成本方面,都非常匹配我們作為制造業企業的用工要求。”總經理黃康培說,招工用工和人力成本是他們于2017年從深圳來增城落戶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引進超視界、維信諾、日立汽車馬達、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華南總部、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等一批龍頭項目,增城構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等主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過去一年,增城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067億元,連續四年超千億元。聚焦“芯”“顯”“車”三大特色產業,共引進產業項目111個,計劃投資總額743.85億元。
經濟基礎更扎實,產業吸引力更強,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更多。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專業技術人才69233人,其中:高級3224人,中級16423人;各類技能人才有69119人,其中:高級工以上資格9012人,中級工資格13358人。
雖然疫情為就業帶來了不小沖擊,但有不少專業人士認為,就業難實際上是一種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另一方面許多產業和行業又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在增城這樣的制造業基地,不少企業仍然求賢若渴。
中新汽車零部件新塘廠區總經理劉兵告訴記者,盡管遭遇疫情影響,但企業生產計劃依舊沒變,招工引才同步推進。“伴隨著汽車行業數字化變革,零部件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工藝要求也越來越精細,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他說,公司有400多人的研發隊伍,還有專門的實驗室,參與零部件開發、設計、制造全鏈條。因此,各類的技術人才、高層人才、高校畢業生始終都是企業的剛需。
經濟正在逐步的恢復過程當中,企業的復工復產也正在逐步回到常態,這個就業季給畢業生提供的機會要比上半年多,因應形勢,增城打出了包括崗位、住房、補貼、生活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
特別是出臺《廣州市增城區人才獎勵支持辦法》(試行),在政府房源項目中選定太平村安置新社區、五一村安置新社區、招商臻園奧園譽峯和金色里程等5個項目共1208套政府性房源作為第一期人才公寓,為人才政策實施提供房源保障。此外,到增城的高端人才最高可獲得1600萬元的人才獎勵,企業“三高人才”最高可獲贈40平方米住房,企業碩士畢業生可免租入住45平方米的人才住房3年或獲得購房補貼最高3萬元,企業本科畢業生可免租入住3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3年或獲得購房補貼最高1.8萬元。頂尖創業團隊最高可獲1億元項目經費資助。同時還有系列的人才、科技、產業政策支持各類人才全周期成長。
“增城區政府幫助我們解決了子女入學問題,這給了員工很大的信心,而且房價對員工來說也很有誘惑力,隨處可見的公園更是放松身心的好去處。”黃康培說,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環境讓這里成為灣區就業的新的熱土。
創新創業新高地
落戶增城創新,廣州五所環境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衛國最看重的是區位——位于廣深之間的黃金走廊。
“作為工信部電子五所下屬公司,華為、中興都是我們客戶,增城地處廣州和深圳之間,承接廣深兩地產業資源很便利。同時,增城的土地空間大,用地需求可以得到滿足,有利于企業創新研發和人才引進。”侯衛國說。
圍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增城謀劃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批科研院所、協同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先后推動工信部電子五所、湖大研究院、增科院高新產業孵化器等高端創新創業資源落戶。
近年來增城鼓勵創新創業,黃康培是受益者之一。“2019年,我被認定為增城區創業領軍團隊負責人、高層次人才,當時政府給了200萬元資金用于創新支持。在此激勵下,我們研制的產品應用范圍擴展到了高校、醫院、機場等地。”他興奮地透露,團隊研發的布草智能柜,即將在5月底應用于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沙分院,有助于醫院內部疫情防控。
據增城區委組織部介紹,每兩年評定一次的區高層次人才,分為杰出人才、優秀人才和青年后備人才,可享受人才獎勵、住房政策、子女入學支持、個人貢獻獎勵、科研學術資助和配偶就業支持等獎勵項目。被評定的區高層次人才可享受最高50萬元的人才獎勵、最高贈與15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或最高150萬元的購房補貼)、最高20萬元的子女學費資助、最高200萬元的個人貢獻獎勵和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科研學術資助等。
人才進駐增城,迸發創新活力。2021年,增城區發明專利授權55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6.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09.4%、125%和148%,發明專利授權增速在廣州各區排名第三位。
對于創新創業者而言,增城區是一個“有底蘊、學無憂、病無慮、環境好”的詩意棲息之所:教育方面,集聚了華師附中、執信中學、廣州二中等優質教育資源;醫療保障方面,廣州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南方醫院增城分院、廣州前海人壽醫院等三級醫院已經投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將于今年開業運營;居住環境方面,全年空氣質量在廣州市11個區中排名第二,累計建成595公里綠道和114公里碧道。
增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不斷提升城區品質,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增城將依托“增創杯”、僑夢苑等創新創業平臺,完善“培訓提升—展示交流—要素對接—成果轉化”的創新創業生態鏈,做好創新創業人才的挖掘、培育、維系、服務的全周期全流程。
“來到增城起初是被本地的招商誠意、宜居環境、生活成本所打動。隨著企業壯大,企業感受到了政府在產業扶持、營商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給予的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服務。”何美蓮認為,無論從生活還是工作看,增城都是一個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