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京城鄉關系呈現出由城鄉分割到緊密融合的趨勢,城鄉經濟聯系日益密切。7月2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舉行 “奮進新南京,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改革開放專場。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近十年,南京通過建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通了城鄉資源要素流動通道,提升了鄉村發展品質,下活了城鄉融合發展“整盤棋”。
公共服務,城鄉互聯的基礎
提及近十年南京發生的最大變化,莫過于2013年進行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將13個區縣整合設置為11個區,推動城市化進程加速。目前,南京已基本構建起“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空間布局。
在推動11個區融合發展中,南京暢通要素流動新渠道,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斷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6.9%,保持全省第一。持續鼓勵高校畢業生、教科文衛等領域人才資源向農村流動,為城市工商資本下鄉開通“綠色通道”。同時,南京加快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在全市域創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涉農區實現三級甲等醫院全覆蓋,軌道交通在全國率先通達所有郊區,鎮街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達標率100%,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超過90%。
為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南京全力推進城鄉及接合片區路網建設,不斷擴大鎮村公共交通覆蓋面,計劃到2025年,農村優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7%,農村公路三類及以上橋梁占比不低于99%。雖然,交通是城鄉融合的關鍵,但要實現“互聯”的領域遠不止交通一個,為此,南京不斷探索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市場化流通機制,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區管校聘”,加快推進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到2025年,南京將建成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11個。
產業協同,城鄉融合的關鍵
城鄉融合,不僅要補足農村發展的短板,還要通過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南京圍繞千萬人口特大城市需求,高質量打造“米袋子”“菜籃子”,形成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精品蟹蝦等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格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實現了從無到有,創新培育了“金陵味稻”“食禮秦淮”“固城湖螃蟹”等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寧”字號農業特色產業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南京都市現代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在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上,南京在推進城鄉產業一體布局和融合發展時,實現了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的發展態勢,形成了1個5000億級和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以高淳為例,近年來不斷推動固城湖螃蟹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先后創建了全國首個以水產養殖為主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了長三角最大的螃蟹原產地交易市場,構建了產值近百億元、跨度20余類行業、惠及10多萬農民的河蟹產業鏈條,獲評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目前,南京六合區、溧水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民宿、農耕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南京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120億元。下一階段,南京將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創意休閑農業、健康養老服務業等農業新業態,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到2025年,南京休閑農業接待游客要超過5000萬人次,建成10億元以上縣(區)域優勢特色產業5個左右,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00個以上。
提升品質,打造幸福美麗家園
城鄉融合,“融”的不僅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還有鄉村品質。為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南京不斷深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僅在2014至2018年,就實施10大類建設項目1407個,總投資353億元,全面建成江寧、浦口、溧水、高淳、六合五大示范區約2300平方公里。近五年來,南京共有56個村獲得“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稱號。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造美好生活新景象,需要不斷拓寬農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渠道。為此,南京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農村低收入人口、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全部脫貧摘帽。通過穩步提升社保水平,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1030元/月,退捕漁民、被征地人員實現了應保盡保。2021年,南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25∶1。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高淳區依托資源稟賦和“三山兩水五分田”的空間格局,發布了全國首個縣區級GEP核算體系,成為唯一參與GEP核算國家標準制定的區縣。溧水區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權機制改革,獲批全省首個碳達峰目標下綠色城鄉建設試點。浦口區則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為契機,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