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那頭村的一片田里綠意盎然,不時有蜻蜓落在禾苗上小憩。日前,那頭村委副主任李文出告訴例行督查的邕寧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還有1個月左右,他們種植的紅米黑米就要成熟了。
而在今年3月以前,邕寧區由于年輕勞動力外流、農作物市場價格偏低等原因,導致丟荒問題發生。為此,該區紀委監委壓緊壓實相關部門主體責任,敦促其積極開展土地撂荒治理,鼓勵成立農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創新作物種植等形式盤活土地資源,這才有了這片綠意盈盈的紅米黑米田。
近年來,邕寧區紀委監委將耕地保護列入常態化監督范圍,從春耕到夏長,從種糧補貼發放到驗收環節辦理,全鏈條、多方位進行監督。今年,該紀委監委聯合區委組織部、區委督查考評辦等部門,組建15個督查組及3個機動組深入5個鄉鎮,重點圍繞應季農副產品銷售、農資運輸、人力不足等問題開展專項督查,同時就村民存在困難和物資需求等方面進行走訪調查,督促協調責任部門組織開展愛心團購、開辟綠色通道等,確保糧食種植有序進行。
該區紀委監委緊盯耕地面積的申報和公示、補貼面積數據采集、資金撥付環節等各個環節,采取實地走訪、查看流水等方式,切實保障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如期發放。
如今,那樓鎮種起了紅米黑米,蒲廟鎮種起了雜交竹稻,各村委紛紛探索成立合作社,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不斷激發村民的積極性。
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就是牢牢端穩人民的飯碗。2021年底,在該城區紀委監委的監督下,邕寧區耕地保護田長制工作格局基本確立,田長制辦公室、田長辦運行機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建成,體系完備、責任明確的耕地保護田長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