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資訊 >

中山農污治理率提升至四成左右!“新農村”升級到鄉村振興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污水從農戶家中經過支管排出,再匯入村里的污水主管,最后流向污水處理廠,完全做到了污水零直排。”“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全鎮高峰期作業點達到55個,目前河東片區的污水管網鋪設完成率過半,這樣的做法和速度很值得借鑒。”7月20日下午,中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現場會議在板芙鎮里溪村舉行,集中探討村鎮農污治理的創新舉措和階段性成果,中山各鎮街代表,農污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隨著鄉村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已經從“新農村建設”升級到鄉村振興,農污治理也向縱深推進。緊扣“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和“一次建設、長久使用”的要求,中山正全力推動農污治理工作。截至7月19日,全市88個行政村基本達到治理要求,農污治理率提升至四成左右。

?以改革創新破解治理的難點卡點?

“對里溪村部分試點區域實施‘正本清源改造工程’。工程完成后,將形成‘用戶—支管—干管—污水處理廠’路徑完整的雨、污水收集系統,確保污水不流入河,最終實現水環境治理目標。其中,對小區及居民樓、工業區紅線范圍內、公共建筑區域內的合流排水單元進行雨污水管網改造及建設排水立管,打通通向排水用戶的最后一根管道。”……在現場會交流環節,里溪村農污治理項目施工單位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蔡史標介紹了農污治理的設備、材料與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的設計、選擇,設備材料的應用,是提高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質量、提升農村污水長效運維品質的關鍵一環。”在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看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強化技術支撐、硬件支撐,更要以創新改革破解治理中的痛點卡點。

2021年11月,中山選取左步村、里溪村作為示范村先行開展農污治理工程,以點帶面,推進全市222個涉農行政村加快補齊農污短板。這是中山破解農污治理短板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為全市推進農污治理,探索工程建設模式、理順工作機制。

目前,里溪村已完成220戶村民的污水入戶支管及立管設計方案。村里的鯉魚頭二巷是工程示范點之一,已于2021年底完工。走入如今的鯉魚頭二巷,街面干凈整潔,埋入地下的污水管道順著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子深處。蔡史標介紹,這條巷道全長350米,連接農戶76家。每2至3家住戶的生活污水先收納入小方井,再接入主管,主管沿線每30米左右設置一個檢查井。“支管到戶后,村里污水橫流的情形逐漸消失,生活環境大幅改善,因此村民對改造工作都非常期盼。”

板芙鎮鎮長倪小平介紹,板芙鎮內共有21條河涌,其中13條為劣V類河涌。2021年以來,板芙采用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方式,成功推進河東片區5個行政村全面進場施工,高峰期作業點達到55個。截至目前,板芙河東片區的5個行政村已完成污水管網鋪設超50公里,完成率過半。

倪小平表示,下階段板芙將全面落實中山市“三通三控一平臺”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未達標水體整治,同步實施控源截污、管網清檢修、支管入戶、工業企業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景觀提升等工程,確保在2022年取得初步成效,力爭在2024年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農村污水零直排讓雨污徹底分離?

走入南區沙涌村,迎面而來的皆是歷朝往事、民國風物,村落里一座座的歷史建筑鏈接著不同時代的風云,呈現出一幅幅底蘊深厚的歷史畫卷。

作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中山市歷史文化街區,至今沙涌村仍保留民國初年的街巷格局,呈現以南寶大街為主軸的魚骨型街巷結構。村內有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筑16處,其傳統建筑多運用“中西結合”和“外洋內中”的建筑手法,形成極具特色的融中西方文化于一體的華僑建筑景觀。

近年來,沙涌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村莊環境大大提升,村容村貌也有了進一步改善,但生活污水排放成了村民心中的“老大難”問題。

“十多年前村里的生活污水大多是直排到河涌,一到了下雨天就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沙涌村村黨委干部馬柱檀回憶,雖然在約十年前村里接上了污水管,但因為雨水和污水共用一條管道,遇到臺風和大雨澇害時,村里往往會出現大范圍積水的情況,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出行安全。“村民對雨污分流,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非常期盼。”

2022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完成4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55%以上。

農村污水治理作為打贏治水攻堅戰的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排污系統基礎差、施工環境復雜、改造成本高等原因,農村污水治理往往也被視為治水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

沙涌村的污水治理工程由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負責實施。項目負責人介紹,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目前,施工團隊正為沙涌村鋪設專門的污水管網,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從排污支管流向排污主管,再排向污水處理廠,實現農村污水零直排;而原有的雨污合流管經重新布管后,讓其充分發揮雨污分流作用,通過雨水篦子收集雨水到雨水管,再統一排到河涌,從而實現真正的雨污分離。

像沙涌這樣已經啟動農污治理的村落,已遍布中山全域,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污治理工程已實現大范圍施工。截至7月19日,今年全市已實現進場施工涉農行政村66個,完工1個;農污工程建設人員投入日均超900人,累計建設管網88千米。

?要確保每一個項目都是精品工程?

作為中山市歷史文化街區,沙涌村的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這也給排污管網的建設帶來了難題。“村內古建筑眾多,工程對路面開鑿過度,可能會引發周邊建筑的墻體以及根部斷裂。

此外,在擁擠和狹窄的村道下面不僅僅只有排水管道,還有錯綜復雜的燃氣、電纜、通信光纜等線路。在施工的過程中,既要開鑿又要進行管道保護。”中山公用水務公司中部分公司工程管理員黃朗明告訴筆者,面對沙涌村復雜的改造局面,施工團隊提前對沙涌村進行了仔細的測量、摸排,了解住房結構和地基、地下管道等信息,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支管到戶”管網改造方案。

“農村污水治理本質是一項民生工程,因此在項目推動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降低施工對村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盡力滿足村民需求、尊重他們的意愿。”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一分公司施工主管唐國豪介紹,以“少擾民、少污染”為大原則,團隊采用分段、分區域施工的辦法推進項目。

以埋入管道為例,團隊以20米為一個單元進行區域性施工,一個單元完畢后再投入下一個單元。此外,施工團隊也十分注重對施工區域的降噪、降塵處理。每當鑿開一個路段后,團隊就會對鑿開段鋪設綠色過濾網,阻止揚塵飄散;在路面的一旁,還架設灑水車,吸附空氣中的揚塵。

行走在沙涌村的石板街上,放眼望去,僑房隨處可見。沙涌經聯社黨支部書記馬杰良說,目前沙涌正在打造中山特色精品示范村,他希望通過污水治理,能夠改善歷史僑房周邊的水污染,在保護僑房的同時,留住文化的根,守住家鄉的文化底色。

“推進農污治理工作,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高群眾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自身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農污治理工作現場會上,中山市副市長歐陽錦全強調,目前農污治理到了緊要關頭,各部門、鎮街、施工監理單位必須要明確任務目標,把抓開工、抓進度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加快推進。在全力推進農污治理任務完成的同時,各單位要嚴把質量安全關,堅持量質并重,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和“一次建設、長久使用”的要求,把質量和安全管理貫穿于項目設計、建材采購、工程施工、監理監督、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努力使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歷史檢驗,確保每一個項目都是精品工程。

關鍵詞: 鄉村振興 鄉村產業 農業農村 污水治理

資訊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