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汽車 >

湛江強化基層黨組織“主心骨” 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

盛夏時節,道路兩旁稻花香。在湛江雷州市沈塘鎮,寬闊的黨建大道將后山村、揖花村、平余村、孟山村等村莊串珠成鏈,加上道路兩旁的黨建宣傳語,成為村莊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湛江這片熱土上處處煥發生機,可喜的變化悄然發生在港城的各個角落。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的快速發展,不管是重大項目的落地投產還是基層治理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黨建工作的強力引領。

去年以來,湛江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和服務需求,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主心骨”作用,進一步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推動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實現良好開局。在全市各重大項目建設一線,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熱情高漲,隨處可見黨員奮戰的身影。在紅色引擎的強力推動下,湛江正在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新篇章。

打造項目推進“強引擎”

6月16日,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迎來投產運行兩周年。作為中國石化“十三五”期間投產的最大煉化一體化項目、湛江東海島三大工業“巨無霸”之一,中科煉化實現投產首年即達產目標,兩年利稅合計559.04億元,等于“掙回”了一個中科煉化。

這兩年來,中科煉化持續深化政治建設,深化黨建與中心工作融合機制,建立129支黨員突擊隊、127個黨員攻關小組、69個黨員責任區和36臺黨員先鋒機,建立黨建共建共促新途徑新方法,實現工作重點難點在哪里,“紅色引擎”就驅動到哪里。

近年來,湛江重大項目迎來飛速發展,其中奧秘與黨建工作密切相關。湛江強化黨建引領重點項目建設,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市打造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強大支撐和有力引領。

湛江大工業發展的“火車頭”——湛江經開區,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實施重點項目責任制,推行區領導掛點、各部門協同聯動、專人跟蹤服務、“掛圖作戰”等重點項目管理制度,推動項目建設各項工作齊頭并進。

從5月26日開始,該區聚焦重點項目建設中的難點、堵點問題,開展“百日大會戰”行動,成立重點項目推進工作專班,組建8個臨時黨支部服務重點項目一線,并建立了重點項目研判調度機制,已列出征地拆遷、園區建設、城市建設等5個方面70個問題清單,全力保障重點項目按計劃推進,特別是加快中科煉化、寶鋼湛江鋼鐵、巴斯夫等重大項目建設步伐,確保各項目順利推進、形成有效投資。

3月24日,隨著HU7043航班平穩起飛,湛江吳川機場正式開始試運行。自2016年8月全面開始征遷安置以來,吳川市始終堅持黨建領航機場項目建設,全力構建“黨建+工程管理”“黨建1+N”等工作格局,切實將組織優勢轉化為項目建設動能優勢。

黨建工作進班組,這是湛江吳川機場在短短兩年時間從工程破土動工到試飛成功再到正式運營的一大“法寶”。機場各參建單位成立臨時黨支部,積極開展黨員先鋒崗創建活動,并在工程現場劃分“黨員責任區”,帶領工人劃區包干、科學施工、精準施工。

在麻章,一批重大項目競相落戶,2022年全區初步安排重點項目114個,其中計劃新開工項目41個,包括“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湛江市醫藥交易中心、廣東實驗中學湛江學校、麻章區人民醫院項目等。

麻章在項目建設一線成立臨時聯合黨組織,融合政府職能部門、項目參建單位、項目駐地鎮村(社區)等各方力量,創新黨的基層組織設置方式,實施“積木式”組合,根據具體項目和建設任務的變化,及時調整、完善黨組織設置。近3年,全區平均年征拆面積達5000畝以上,一批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如期交付。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非常感謝你們的無私幫助,讓我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還可以同時兼顧家庭。”在農村黨員志愿服務隊的幫助下,家住湛江麻章區、入職湛江市事達實業有限公司的周女士說。

在廉江市石城鎮,不久前“送電影下鄉”活動走進了石頭嶺村委合水村、梧桐根村、黃桐根村等自然村,把黨的好聲音送到基層。

在遂溪,當地把解決農村交通“紅綠燈”問題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點項目,有效化解群眾出行安全隱患……

近年來,湛江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層層壓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立足鄉村振興發展實際,緊緊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鄉村要振興,領頭雁必須配強。2021年,湛江突出建強基層黨組織,平穩有序推進村級換屆,推行“村推鎮選縣考察”的培養方法,建立3980多名村級后備干部隊伍的檔案信息庫,本次換屆中1600多名后備干部通過選舉進入村級班子。換屆后,“兩委”干部平均年齡比上屆降低2.9歲,大專及以上學歷4025人,比上屆提升31%。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湛江圍繞鄉村振興任務重、村集體經濟薄弱、有紅色村打造任務等條件,篩選出282個重點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跟蹤推進任務落實。同時,全市84個鄉鎮開展駐鎮幫鎮扶村組團幫扶工作,共選派駐鎮工作隊114支,工作隊員1500多名。

該市出臺《湛江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7個方面共29條具體措施,建立抓鄉村振興責任清單制度。聚焦發揮鎮街書記“一線施工隊長”作用,組織全市121名鎮街書記開展進基層大調研、進黨校大培訓、進擂臺大比武、建機制促實效“三進一建”活動,謀劃打造一批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此外,湛江積極打造紅色革命文化和鄉村旅游相結合新業態,出臺《打造湛江市“紅色村100”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培育打造了徐聞縣墩尾村、遂溪縣下洋東征文化村、廉江市石角鎮山底紅色教育基地、廉江市高橋鎮平山崗村等一批紅色旅游為主題的鄉村型旅游景區。

吹響基層治理“集結號”

2021年,湛江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該市突出加強基層治理,夯實基層工作基礎,持續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5月,湛江發生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涉及病例數最多、管控范圍面最廣的一次本土疫情。在“05·06”疫情防控工作中,該市迅速啟動《湛江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部門應急預案》,成立并充分發揮3110個臨時黨組織作用,發動10.2萬名黨員、4.2萬名干部、1.8萬名人才奔赴一線,為短時間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抗疫一線,湛江通過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定黨員示范區等方式,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迅速投身到戰疫一線。全市黨政機關單位除保障城市基本運行、民生、應急等人員外,其余人員全部就地轉為志愿者,全面嵌入應急值守、信息采集、秩序維持、政策宣傳等防控工作,匯聚黨員“紅色動能”助力疫情防控。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坡頭區,26個封控區均成立臨時黨支部,每個先鋒小隊采取“1+3+3+3”模式(1名小隊長+3名醫療隊員+3名警力+3名先鋒隊員),全力做好區域卡點管控、核酸采樣、場所消殺、物資轉運及發放等工作。

霞山區新興街道“進一扇門、找一個人、辦所有事”黨群服務模式,廉江市羅州街道“鄉鄰共治”、吳川市黃坡鎮“鄰村聯建共治”社會治理模式,徐聞縣曲界鎮“五老工作室”化解矛盾模式……在霞山、廉江、吳川、徐聞等地,湛江鼓勵基層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在農村、社區、園區等特定區域范圍內,打破地域領域界限,將松散黨組織聯系成為緊密型的黨建共同體,羅州街道“鄉鄰共治”社會治理模式被省定為社會治理實踐創新項目。

再將視線轉向赤坎區,該區探索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推動轄區內223個各類黨組織成為8個街道“大工委”和29個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不斷完善“全科網格”制度,將全區劃分為249個綜合網格和146個單位網格,黨員干部打頭陣進網格,打造黨群志愿服務品牌,讓基層治理更有“煙火味”。

地處赤坎老城區的中華街道,是赤坎老舊小區改造主戰場之一。經過兩年多的整治,如今花香盈路、出行便利、硬件完善,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和小街小巷治理的典范。

60多歲的符致瑩,是社區的一名老黨員,得知社區要組建老舊小區改造黨群志愿服務隊,便第一時間報了名。服務隊分樓包戶,逐戶開展“敲門行動”,引導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出謀獻策。

“通過黨組織帶領黨員、黨員發動群眾,積極引導群眾支持配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有效解決了黨建和中心工作‘兩張皮’問題。”中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紹盈表示。

徐聞縣信橋村:

“頭雁”牽引

構建蠶桑產業鏈

“我們信橋村種桑養蠶已有30多年歷史,不過家蠶養殖方式比較傳統,技術含量不高,導致蠶產量少、質量差、價格低。在下橋鎮黨委的組織領導下,我們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專家,推動家蠶養殖技術逐步提升,產量、質量也不斷提高,銷路暢通且價格可觀。”日前,信橋村黨總支書記黃勝傳說道。

遍地皆綠野,人在桑園游。信橋村位于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該村黨組織貫徹落實市委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發展要求,以蠶桑產業為主導產業,打造“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園區”的養蠶銷蠶建設模式,建立建強“蠶桑產業”全鏈條,帶動群眾在種桑養蠶中增收致富。

盤活土地資源建強基礎設施

曾經,信橋村種桑養蠶經營規模小,缺乏規模效應和特色品牌。近年來,信橋村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10名,在村黨組織的帶動下,村民群眾凝心聚力,整合盤活土地資源,創新養蠶經營方式,集中流轉農戶零散土地進行連片種植蠶桑。

對外,信橋村黨組織大力引進資金和技術,近年來共爭取230萬元用于桑蠶產業發展。在華南農業大學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的大力支持下,為種桑養蠶農戶解決了不少難題,農家自制絲綿片家庭式作坊也得到優化改善。

對內,該村建強基礎設施,從成立專業合作社到籌建桑蠶育苗基地,承擔運蠶繭、分揀稱重以及發車等一整套流程。幼齡蠶苗在基地孵化生產后進入村民家中,再食桑吐絲,后通過電子商務服務站和物流服務點向外銷售。

發揮“頭雁”效應提供優質服務

“先前大多數群眾對養蠶有顧慮,總是認為蠶是很‘小氣的’,溫度過高養不了,得病率高、產量低。”黃勝傳表示。

為了解除村民對養蠶的擔憂,黃勝傳帶頭干了起來。如今,他既是種養員,也是“土專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頭雁”引領作用,積極在村里推廣種桑養蠶技術,創新“半自動機器化生產”模式,帶動更多村民種養。

“在村里的大力支持和技術指導下,現在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桑園,還有自己的養蠶基地。依靠種桑養蠶,我們的收入越來越好了,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以上。”擁有20畝桑園的劉家富笑著說。

目前,信橋村共有117名黨員。他們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創新“黨員+基地+農民”的組織生活方式,提高黨員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深入田間地頭為蠶農輔導,送技術資料進農戶,為蠶農創業致富提供優質服務。

當前,全村共有990多戶農戶種桑養蠶,年產量超1600噸,創造產值7000多萬元,人均收入1.75萬元。

關鍵詞: 基層治理 紅色引擎 中國石化 農村交通

資訊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