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作者:劉能
(資料圖片)
對于倒牛奶的相關事件,相信大部分國人都只聽說過四次:
第一次是在中學課本上,1932年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農場主和奶農們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選擇將無數牛奶白白倒進了密西西比河。
第二次是2014年底至2015年初,河北、山東和青海等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
第三次是在2021年的某綜藝節目中,粉絲為了給喜歡的偶像藝人掃碼助力,而作為贊助商的蒙牛真果粒也一改常態地把二維碼印到了瓶蓋內部,最終導致粉絲買了大量牛奶卻只要瓶蓋而把完好的牛奶全部倒掉的事件。
第四次則是最近網傳的河北、內蒙古和山東等地發生的倒奶殺牛事件。
盡管從理性上看,除了蒙牛真果粒那次的倒奶事件是屬于粉絲不理性追星的意外浪費行為外,其他三次本質上似乎都遵照著“奶荒漲價—養殖擴產—產能過?!鼓虤⑴!钡漠a業周期規律。但從感情上說,對于從小就接受“浪費糧食是可恥的行為”觀念教育長大的每一個中國消費者,也確實無法接受“倒牛奶”的浪費行為。
對此,河北省農村廳選擇了提前發放噴粉補貼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幫助乳品加工企業緩解資金壓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乳業生態鏈中最重要的一環——下游的蒙牛、君樂寶等頭部乳企們又是否會對地方奶農出手相助?整個奶牛養殖業到底該如何弱化“倒奶殺?!钡闹芷诓▌??這值得我們深思。
上游原奶供大于求,下游價格不降反增?
對于此次的“倒奶殺?!笔录?,有多位業內人士對向善財經表示“主因在于需求疲弱導致階段性供過于求”。
簡單來說,問題的關鍵似乎落在了需求端。
當然,并不是說供給端的過剩不值得關注,而是和豬周期一樣,“價格上漲,農戶擴產導致產能過剩供大于求,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等市場消化完畢,產能供小于求,價格再度進入上行周期,市場繼續追高擴產”,這本就是周期性行業的邏輯特性。
但原奶需求端的疲弱,在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畢竟當下正值春節備貨期間,而今年又是三年疫情以來的首個不受限春節,被壓抑許久的走親訪友等各種消費場景幾乎完全能在短時間內撐起上游的緊張局面,所以即便爆發也不至于是現在出現“倒奶殺?!钡氖录?。
對此,河北省奶業協會副會長袁運生在那篇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這是又要讓我們“倒奶殺?!眴帷肺恼轮?,提到了兩點:一是“受疫情影響,人們乳品消費水平下降,畢竟在居家隔離的日子里米、面、油、菜才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隨著學生放假,學生奶供應也停滯,各乳品生產企業產量下調,庫存激增,生鮮乳使用量驟減?!彪p重影響下,乳制品“產能過?!?,原奶需求減少,價格不斷走低。
可以發現,上述原因更多是集中在社會需求層面,也就是單純地從上游產能消費“供大于求”的角度分析,但從實際來看,下游終端價格層面的擠壓也可能造成市場需求疲弱的另一大關鍵因素。
因為向善財經注意到,在“倒奶殺?!钡臒崴言u論區,有相當一部分網友在提問“為什么牛奶越賣越貴了?”“可是消費端價格沒降???”“牛奶價格扶搖直上”……
正常來說,上游原奶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但即便市場具有滯后性,最終還是能夠傳遞到終端消費市場的??稍趯嶋H中,無論是上游原奶漲價還是降價,下游的零售單價似乎都沒有過調整降低,整體呈一路高漲之勢。
以本輪的奶周期為例,隨著上游原奶價格的大幅上漲,從2020年6月份開始,光明、三元和蒙牛等乳企巨頭們開始相繼提價。當時有消費者反饋,某品牌牛奶產品在某終端購買價格從55元上調為69.9元,半年時間上漲了27%。而盡管現在出現了原奶供過于求的苗頭,終端價格卻依然沒有大的變化,而且從市場過往經驗來看,漲上去的價格也幾乎沒有下來過。
對此,有業內人士介紹稱,原奶價格只是終端產品成本的一部分,生鮮乳在成本中占比50%左右,包裝材料成本占比35%,制造費用成本占比5%,人工等其他費用占比10%。但即使如此,相比現在養殖場委員主動提出最低價格下調至3.85元/公斤的價格,終端似乎仍有相當一部分的讓利空間。
據向善財經觀察,牛奶零售單價下不來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渠道銷售費用的高額支出分攤,這也是蒙牛等乳企巨頭們被國內消費者屢屢詬病的地方。比如在2022年上半年,蒙牛的銷售和經銷費用為127.1億元,占同期營收比率超25%。
二是當前的基礎白奶消費市場正處于存量階段,而品牌乳企卻需要業績增長,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縱向推進產品高端化升級,也就是漲價似乎是個不錯的破局點。
但問題是,在市場整體供大于求的下行周期,上游只想要賣出去,而下游卻想要賣的更貴,雙方目標需求的不一致只會加劇市場供需的進一步失衡,而高漲的價格也會反過來抑制整體消費需求。
事實上,居高不下的零售價似乎已經開始反噬品牌乳企們業績表現。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雖然蒙牛的液態奶業務在營收規模上比去年同期微增了0.55%,但增速卻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1.1%。而光明、三元們的液態奶業務營收更是在前三季度分別出現了5.79%和26.45%的同比大幅下滑。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小奶企們“倒奶殺?!钡谋澈笏坪跻灿兄膳?、三元等下游品牌乳企們的一份“推波助瀾”。那么我們能否借此“道德綁架”一下蒙牛、伊利等行業領導者們,去主動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
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求蒙牛、伊利們做些捐款捐物等公關式的社會責任履行,而是更希望乳企巨頭們能發揮出在產業鏈中的聯動調節作用,帶領上下游共同消化或者分攤減弱本輪的奶周期風險,最大程度地減少市場波動。
畢竟如果任由“倒奶殺?!边@一現象蔓延開來的話,未必不會動搖下一個時期的乳業市場整體信心……
弱化周期陣痛,中小奶農們需要“以毒攻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9日上午,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相關負責人辟謠道,網傳河北省奶牛養殖戶出現“倒奶殺?!爆F象系不實說法,“河北省沒有發現倒奶殺?,F象”。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向善財經表示,雖然當前的原奶市場確實承壓明顯,但上游規?;哪翀鲞h沒有到最嚴峻的時刻,現在出現“倒奶殺?!钡目赡苤饕窃\生文章中提到的少部分奶販子或者中小散戶們。
因為這部分牧場農戶的養殖規模太小,無法為大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奶源。而品牌乳企們在經歷了當年的三聚氰胺奶污染事件后,也幾乎不太可能愿意接受中小散戶們的牧場奶源。所以它們不是與乳制品企業直接對接,而是本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將生鮮乳高價賣給奶販子或外省乳企的牧場。但現在奶多了,奶販子不收了,而外省乳企最先拋棄的自然也是這部分牧場。
由此觀之,在行業上行期,小而美的牧場農戶還能靠著左右逢源的市場“游擊戰”獲勝,但是一旦遇到行業下行期的“正規戰”時,規模似乎才是決定市場勝負話語權的關鍵,小而美只能淪為炮灰。
最直接的例子是,即便在“倒奶殺?!陛浾擄L口如此強烈的當下,剛剛上市且被譽為中國最大“獨立奶牛牧場運營商”的澳亞集團的股價也只是經歷了一次高空跳水,隨后便迅速震蕩回升。
而之所以有此表現,關鍵就在于澳亞集團的規模足夠大,掌握了一定的原奶產業供應鏈話語主動權,能夠與大量大型的品牌乳企形成深度綁定的合作關系,從而最大程度地控制、分散和轉移周期風險。
比如澳亞集團旗下的戰略股東包括日本明治、“簡愛”酸奶品牌擁有方樸誠乳業、元氣森林和新希望乳業等一眾實力派品牌乳企。而從其原料奶的去向來看,下游客戶又包括了蒙牛、光明、君樂寶和卡士等諸多乳制品制造商。
所以對澳亞集團來說,現在的“倒奶殺?!本拖袢ツ甑摹翱萍寂c狠活”一樣,只是殺估值而不是殺邏輯,一旦市場情緒過去,股價很快就會出現像海天味業一樣的深V走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行業規?;卸鹊奶嵘?,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奶周期的市場波動,但對于實力不足的中小牧場奶農們來說,下行周期擴大規模無異于一次向死而生的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所以我們也認為“規?;笨赡苁且粭l“以毒攻毒”的破局之路。
但是反過來說,市場資源向頭部集中本就是乳制品行業從三聚氰胺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大趨勢之一。最明顯的便是2014年嬰配奶粉行業第一次配方注冊制的落地實施,倒逼出清了大批資金、技術實力不足的中小乳企,為現在國產奶粉的品牌和產品品質崛起,以及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騰出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而放到現在的原奶語境中,有數據顯示,1000頭以上大型牧場奶牛存欄量占比也已經由2014年的20%提升至2019年的41%,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55%。
事實上,如果大量奶農散戶和中小牧場被合并出清,上游牧場資源規模集中度得到提高,那么牧場奶農們的市場話語權、抗周期風險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不僅在產業利潤鏈能分得更多的“利潤蛋糕”,甚至就連被國內消費者吐槽已久的原奶品質標準也或許能由此得到改變。
不過,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
畢竟市場集中度的提升需要時間,而且對于中小牧場奶農們來說,合并出清也很殘酷。所以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度過眼下的“倒奶殺?!蔽C……
關鍵詞: 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