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月13日訊(編輯 田簫) 四川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基金出資人簽約儀式,近日在成都舉行,首期規模100億元、總規模300億元的四川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基金,開始正式運營。
該基金是四川省首支百億以上規模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基金,由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川投集團”)和中國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發起設立,采用雙 GP(普通合伙人) 模式、母子架構設計。母基金由川投集團旗下川投資本、建設銀行旗下建信投資共同出資74億元,子基金由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社會投資方共同出資26億元,投資方向為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清潔能源應用產業等領域。
【資料圖】
這是近期四川投入運營的第二支綠色基金。
2022年12月30日,由四川省財政廳發起的四川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亦完成了注冊,該基金出資額為30億元,由宜賓發展創投有限公司持股50%,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持股49%,四川聚信致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
密集成立基金,地方政府大力投資碳中和
不只是四川,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碳中和產業鏈正在成為地方政府熱烈歡迎的投資標的。
2022年3月24日,國內市場上規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題基金——寶武綠碳基金通過備案,總規模500億元。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出資29.99億,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1.24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出資9.99億元,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下屬上海寶恒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出資5億元等。
7月,安徽省國資系統7支基金公司正式成立,其中碳中和基金規模50億元,母子基金規模150億元以上,重點投向以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核能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以儲能、綜合能源、清潔處理、循環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環保產業,以低碳、零碳、負碳及新能源技術、新裝備為代表的能源科技與碳科技等領域。
除此之外,還有山東發展集團旗下的30億山東山發綠色產業投資母基金,浙江永康市國投集團旗下的30億碳中和新能源產業基金,華潤電力旗下的100億內蒙古環投新動能基金等,均在2022年接連成立。
鯨平臺智庫專家、方融科技高級工程師周迪對《科創板日報》表示,中國實現碳中和可能需要百萬億級的投資和持續數十年的努力,在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等領域孕育著重要投資機遇,在此基礎上,推進碳中和基金恰逢時宜。
百億碳中和基金,投向何處?
作為一個范圍廣闊、產業鏈長的巨型賽道,以雙碳、綠色等關鍵詞為名的股權基金,在投資方向上有著明顯差異。
根據IIR研究院數據,基于其篩選出的“雙碳”樣本基金的直投項目端考量,樣本基金的直投領域超一半集中集中在能源(含新能源汽車電池、氫能、碳捕捉等)、生態農業、環保及制造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等機構指導編撰的《全球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2022)》中指出,由于早中期的綠色技術企業通常商業模式未完全成熟,技術路線不確定性高,項目風險較大,當前國內專業化的綠色PE/VC機構較少,參與度也較低,成為現階段中國綠色技術投資的一大瓶頸。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目前在協會注冊的、冠名為綠色的各類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絕大部分投資于綠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術的綠色項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綠色技術創新領域。
與專業投資機構相比,國資機構在對雙碳領域的投資中,范圍更為分散。如福田引導基金出資的深圳柏納碳中和基金表示,將投資元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領域,亦同時兼顧投資于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文化創意、節能環保以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
上述專家周迪對《科創板日報》表示,對重工業、制造業的轉型改造,是未來碳中和投資的主線?!芭c大家所理解的不太一樣,真正需要碳中和轉型的,恰恰是那些大規模的電力產業、交通產業、重工業。他們的基礎工程本身就是重大項目,對這些基礎設施的降低碳排放量改造更是大型項目,這方面肯定需要資本推動。”
關鍵詞: 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