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交所被吐槽最多的地方,就是流動性太差,每天成交金額太小,整個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約為10億元。
粗略一看,確實如此。數據顯示,北交所40%股票,每天成交額不到100萬元。
【資料圖】
但挖貝君仔細分析相關數據后認為,北交所“真實換手率”與境內資本市場幾大板塊相比,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比滬主板高,比科創板、創業板和深主板要低。
北交所“真實換手率”媲美滬主板
一直以來,境內資本市場計算換手率都是以一天總成交股數/總股本×100%。按照這個公式計算,北交所換手率大概為0.5%,約為滬主板、深主板和創業板的1/4左右,為科創板1/2左右。
這個換手率公式是個“泊來品”,照搬到境內資本市場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原因就是境內和境外資本市場在制度上存在比較大差異。
境外資本市場,流通股股本跟總股本幾乎沒有差異,因此用總股本或流通股股本計算,換手率相差不大。
但境內資本市場則是另一番情形。目前,境內有滬主板、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幾大板塊,由于設立時間不同,各個板塊限售股占總股本差異非常大。數據顯示,前三大板塊限售股占總股本的比例9.37%、12%和22.91%,北交所、科創板分別為44.32%和59%。
因此,計算換手率時用總股本或總流通股本做分母來計算,換手率差異會非常大。因此,沿用“進口”公式,科創板和北交所會非?!俺蕴潯?。
既然限售股不能在市場上買賣的,剔除限售股統一用總流通股本作為換手率公式的分母更為合適一點。挖貝君姑且把此換手率命名為“真實換手率”。
按照新公式,以11月7日數據計算,滬主板、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的“真實換手率”分別為0.776%、2.1%、2.61%、2.19%和0.98%。
這樣一計算,北交所就是名副其實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滬主板高,低于深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
流動性呈現“二八”現象
北交所的流動性呈現出“二八”現象,頭部16%企業,拿走大部分流動性。
2022年11月7日,北交所共有121家上市企業,成交股數9369.36萬股,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日成交股數約為77.43萬股,而北交所上市企業當日加權平均股價約為11.77元/股,一家企業日成交金額均值約為900萬元左右。以這個數值計算,11月8日,北交所只有23家企業超過均值,占比16.53%。
雖然北交所“真實換手率”超越滬主板,但成交額末端的上市公司流動性確實令人擔憂。以11月8日為例,華維設計等2家企業成交金額低于10萬元,驅動力、威貿電子、燦能電力等9家企業成交額在10-20萬元。特別是燦能電力6月10日才上市,日均成交額就快速調到20萬元以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