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歐盟領頭羊--德法輪番對美發難,甚至威脅實施報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導火索是美國數月前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該法案旨在通過巨額補貼吸引全球企業在美國投資。
該法案補貼的一大重點就是新能源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獲得補貼的前提是在美國本土生產。
美國該法案原本主要針對我國,畢竟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產基地,結果真正著急的是,美國的盟友--歐盟和日韓。
烏俄沖突之后,歐洲能源價格大漲,相比美國,工業成本優勢已經削弱;如今美國再大肆補貼,歐洲企業都蠢蠢欲動想跑美國建廠去了。
尤其新能源產業作為歐洲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若再被美國搶去,對歐洲來說來,猶如釜底抽薪,在原本傷痕累累的身體上再插上致命一刀。
一旦擺脫了政治正確的束縛,歐洲腦子還是挺清楚的,現在是奮力反擊美國該法案,甚至不惜舉起貿易戰的大旗。
不過,歐洲現在主要還是打嘴炮,倒是總想當大王的馬克龍給出兩招。
馬克龍的第一招是美國能補貼,我們也補貼。馬克龍建議搞一個《購買歐洲貨法案》,專門補貼歐洲貨。
看上去針鋒相對,但問題是歐洲財政政策不統一,想出一個統一的補貼法案,真是難比登天;再說即使出了,美國有美元做后盾,印鈔能力遠強于歐洲,真打起補貼戰,歐洲怎可能干得過美國。
馬克龍的第二招是把中國作為交換籌碼。威脅美國說,若美國不在該法案上妥協,那歐洲就不在對華策略上向美國妥協。
馬克龍這是前腳還想出訪我國,沒出訪成,后腳就跑到美國把我國當籌碼,這是向我們示威嗎?話說,目前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生產和銷售市場,馬克龍放棄中國市場去換取美國一時的妥協,可謂是飲鴆止渴。
馬克龍純粹口快的招數,也反映了一個尷尬的事實:歐盟實在沒啥牌可以跟美國過招。
二
想當初,特朗普大打貿易戰,一大目的就是讓制造業回歸美國,讓各國唾棄不已。
原以為拜登執政會有所轉向,結果發現拜登其實跟特朗普一個德性,還是美國優先,全力把全球優勢產業往美國趕,而且手段更毒辣,直接對自己盟友下手。
美國是想清楚了,靠資本剝削全球的時代已經過去,唯有務實工業基礎,方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美國讓產業回歸本土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驢象兩黨無論誰執政,都不會改變這個趨勢。
如今歐洲要跟美國談不要這么干,無異于與虎謀皮。如今美國撬不動中國,必然拿歐洲開刀。
歐洲唯一的選擇就是跟中國合作,方有出路??上W洲仍深陷政治正確中,腦筋一時怕是轉不過來的。
不管怎樣,美國這一做法本質是逆全球化,跟近二十年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行。歷史就是這么搞笑,當初鼓吹全球化、讓其大行其道的是美國,如今要將其關進籠子的也是美國。啥為美國的道理,屁股決定腦袋而已。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全球化對世界大多數國家還是最好的選擇,歐洲也是如此。美國逆全球化的行為無疑是與全球為敵,其阻力隨著美國的推進也只會越來越大,歐洲當下如此強烈的反應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
中國有句大俗話,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話糙理不糙,國家之間亦是如此,即使是政治看似一致的歐美。
不可調和的矛盾已經種下,就看何時爆發了。
三
回到股市。
這兩天,外資已經用錢投票,表態看多。一方面是北上資金持續凈流入,昨日流入近百億,今日流入50億,除去尾盤MSCI調整緣故,整體還是大幅流入;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也是大幅回升,昨日大漲1.45%。
近日國內有所動蕩,就各種謠言橫行,看空聲大起,其實大家大可不用太過擔憂,大風大浪我們見多了,這點小波折傷不了元氣。從近日外資的流向,也可以看出外資根本不把這些當回事。
現在我國的確不容易,今天披露的11月制造業PMI為48,不僅低于臨界點50,相比上個月也是繼續下跌,可以看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是挺大的。
但往好的想,我國的經濟對沖力度也會加大,無論是近期的降準,還是地產的放松政策,都可以看出國家正在積極做應對。
還是那句話,凡是能看到的問題,都不會是大問題。
同時,對于股市來說,寬松趨勢就是最大的利好,有利于中期趨勢的走強。
指數來說,現在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技術面,都指向安全。不排除近日上證回補下方缺口,但只要不創新低,大環境就是安全的。
不太好的是小作文橫飛。昨日防疫放松傳聞、今日的汽車政策都成了主導市場的力量。當傳聞主導市場,結果就是市場更無序的波動,這也反映了當下資金不安的心理。
板塊來說,表現倒是正常。昨日大金融大漲,今日大調整,取而代之是汽車,板塊輪動的主基調不改?,F在大金融和茅指數均已經表現,遲遲不動的新能源難免令人泄氣。其實,反差之下,反而可以多看一眼新能源。有興趣的就盯好新能車ETF、光伏ETF。
只要是好東西,早晚會表現的。其實從尾盤大漲的多是新能源,就可以看出外資的偏好。
就這。
文中任何觀點和建議不構成對證券買賣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和眾匯富不對任何投資做出任何形式的擔?;虺兄Z。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