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廣州,不僅擁有四季的繁花似錦,更有常青的密林成陰。當昔日的荒坡披上綠衣,翻開一張張林業的發展成績單,不難發現,生態建設行動逐漸讓廣州走上“綠美”的生態發展之路。
為保護林木資源,營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風采,近年來,廣州高度重視林長制工作開展,多措并舉,形成了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強大動力,釋放出良好的治理效能,努力把生態空間建設成高質量、高品質的綠色碳庫、綠色氧庫。
“林長+”護航??
守護森林資源安全
守護綠水青山,夯實發展之基。為構建起“優勢互補、協同作戰、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工作新格局,提升問題統籌處置效能,廣州市不斷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批“林長+”新機制。
其中,創新推出“林河聯動”機制,著力解決林長巡林、河長巡河人員重疊、工作重復的情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城區將林長巡林、河長巡河高效聯動,建立面向社會的“林河眾采”信息共享平臺,快速收集和處理林業園林資源、水資源管護中存在的問題。
據介紹,配套面向工作人員和社會群眾的“林河眾采”信息共享平臺,能夠高效聯動巡林、巡河,快速收集林業園林資源和水資源管護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處理。據統計,收集有效信息已達千余條。
為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發展領域法律監督職能作用,構建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銜接配合機制,今年7月,廣州市林長辦與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建立起“林長+檢察長”聯動協作機制。目前,全市已有19名林業園林部門專業人員受聘為“特邀檢察官助理”,5名檢察官受聘為市、區“林長助理”。
雙方建立重點案件協同領導、信息共享、支持配合、工作聯動和聯席會議機制五項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職能,進一步促進法律監督與行政監管銜接配合,形成森林資源保護合力,全面提升林業治理能力法制化水平。
與此同時,探索構建“林長+警長”聯動機制。印發《市林長辦、市公安局聯合協作工作機制》,進一步暢通行刑銜接渠道,行政執法部門發現刑事案件可及時通知公安機關提前介入,公安機關聯合各級林長開展巡查活動。番禺區、海珠區將472名警員納入基層“一長一警兩員”(即林長+警長+基層監管員+護林護綠員)管護架構,形成聯合執法、共同保護林業園林資源源頭管護網格體系。
雙方在依法治林、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林區社會治安穩定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以強化林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形成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監管嚴格、運行高效、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林區治安秩序,推動林長制工作走深走實。
林長與河長、檢察長、警長間逐步實現了“多長”聯動,共同譜寫出一曲護林治山的“協奏曲”,為廣州林業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特色林長”工作模式??
讓生態文明更上一層樓
推深做實,實現林長治。林長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在推行過程中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實現目標。
作為林長制試點區,增城區摸索出不少創新經驗。在日常巡查管理的林長之外,增設了“產業林長”,動員經營林地面積500畝以上或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60名林業經營大戶擔任產業林長,經營林地面積11.63萬畝,充分利用其技術、資金、經驗優勢保護森林資源和發展林業產業。
據了解,2021年,共帶動12.6億元的林業產業收入。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森林康養、林下經濟、自然教育等新型經營主體9家、南粵森林人家3家,推動生態價值實現。
產業林長,是廣州創新開展林長制工作的一個縮影,而增城區,是全市各區進行林長制改革創新探索的一個縮影。
從化區設立“自然保護地林長”,加強對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的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在全區27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設立“自然保護地林長”;番禺區探索設立“高校林長”,充分發揮高校保護綠化資源的積極性和在科學綠化、生態保護中的科研優勢,在轄區內19所高校設立“高校林長”,形成校地共建、共治、共享生態治理格局……
此外,白云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林業審批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首創林地審批監管公示機制。今年2月,白云區第一塊林地審批監管公示牌在鐘落潭鎮新村、登塘村正式揭牌,這也是全市首次豎立林地審批監管公示牌。截至10月1日,共豎立審批監管公示牌40個。
未來,廣州將進一步推深做實林長制,更嚴格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升森林資源質量,以促進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全面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不斷提升森林治理保護水平,加快推進廣州市林業高質量建設,實現山更青、天更藍、水更凈、景更美、林業產業更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