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南海捷報頻傳,鼓舞人心,沸騰市場!
7月初公布的信息顯示,南海上半年已累計供應工業用地178.86公頃(2683畝),是去年同期的2倍,創歷史新高!
近日,記者再次獲悉,7月份南海又有9宗工業用地摘牌,出讓面積47.03公頃(705.5畝),是去年同期的20倍。此外,目前還有16宗產業用地正在掛牌,預計8月份摘牌,面積85.6公頃(1284畝)。
工業是南海經濟發展的命脈和基石,工業用地出讓情況則是衡量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潛力和活躍程度的標尺。源源不斷的工業用地出讓,彰顯著南海堅守實業立區、打造智能高地的決心、信心與誠心,也意味著投資者對南海的強烈看好,這批項目將為南海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更均衡
產業協調發展和區域平衡發展均邁出新步伐
7月出讓的9宗土地中,西部鎮占了5宗。南海新一輪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正逐步改變東、中、西三大片區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說到捷報頻傳,不禁讓人想起7月23日出爐的南海經濟數據: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33.17億元,同比增長3.8%,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高1.3、1.8、1.0個百分點。這表明,南海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然而,上半年的亮眼成績也存在美中不足:規上工業增加值僅增長了2.7%,低于全市3.1%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區GDP增速1.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的支撐不足,是由于南海傳統產業比重較大,制造業轉型帶來了“陣痛”。
為有效應對近年來工業經濟相對疲軟的態勢,南海區千方百計加大工業用地出讓力度,跑出了工業用地出讓的“新速度”,相信等這批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產能后,工業經濟對南海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工業增長慢于一產、三產的現狀將逐步得以扭轉。
均衡的另一層含義是區域的發展更為協調。
由于區位原因,南海的東、中、西三大片區發展一直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東部距離廣州最近,經濟最發達,中部次之,西部因為距離廣州和禪桂中心城區最遠,在區內發展最為滯后。而南海新一輪的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正在逐步改變這一格局:今年7月出讓的9宗土地中,西部鎮占了5宗,面積達到37.50公頃(562.54畝),占全區7月出讓工業用地總面積的80%。5宗地塊最小有4.29公頃(64.42畝),最大的達到15.68公頃(235.27畝)。
西部片區土地開發強度和土地價值相比東中部片區都要更低,土地整理難度更小,有希望釋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西部鎮加大了土地整理力度,九江臨港國際產業社區、西樵山南產業社區、丹灶大金智地片區等一批重點片區連片土地整理不斷取得新突破,為項目落地提供了空間,正成為撬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優質
項目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實現了雙提升
9宗地塊涉及的項目非常廣泛,但都指向南海“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傳統產業“脫胎換骨”。
傳統產業“開新花”,新興產業“結新果”。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各自盡情綻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南海不僅落地項目數量增多了,而且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9宗地塊涉及的項目非常廣泛,既有傳統的家具制造,也有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大健康產業。具體來看,無論所屬什么行業門類,無論戰新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這些項目均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都實現了雙提升,都符合南海“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
戰新產業是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今年1至7月,南海共引進超億元項目81個,投資總額729.74億元,其中,超50億元項目4個,超100億元項目2個。81個項目中,有63個是“兩高四新”產業項目,投資額合計631.96億元,占新引進項目投資額的90%。
招商引資不停歇,項目落地不松勁。海天BigH綠色產業集合帶項目、徐工建機二期項目、華城新產業項目等分別屬于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行業,都屬于戰新產業,這些項目的落地都將極大地帶動相關產業在南海集聚發展。比如,廣東徐工建機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由世界500強徐工集團投資建設,目前一期主體結構已完成,本次項目二期正式拿地,項目整體計劃于今年內正式投產。徐工的落地不僅填補了南海工程領域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空白,也會對整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一個新的提升作用,帶動南海有色金屬、五金機電等上下游企業的發展。
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本次拿地的慧谷科技項目、何氏水產項目、耀東華項目等都屬于典型的傳統產業項目,但它們并非傳統產能、傳統工藝,而是通過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實現“老樹發新枝”?;酃瓤萍茧m是一家石材設備生產商,但過去兩年公司積極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國內唯一在本行業中可與歐洲設備競爭的企業,本次在獅山拿地將打造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何氏水產是南海本土農業企業,近年來積極擁抱行業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開發了何氏蹦蹦魚快煮魚片、何氏蹦蹦魚老壇子酸菜魚等優質預制菜系列水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本次拿地就是為了上馬更多的預制菜產能;耀東華2021年被認定為南海區“十百千”工業企業培育計劃培育企業,根據相關扶持政策,本次以里水鎮已租用公有資產的土地轉為協議出讓扶持企業增資擴產,極大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
更高效
政務服務和土地資源配置均大幅提速
伴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入推進,項目審批改革持續深化,南海力推土地資源更加高效流向制造業,“項目等地”加速向“地等項目”轉變。
在7月28日的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市委書記鄭軻要求南海繼續為項目和企業做好服務,對簽約項目“既扶上馬也送一程”,對企業服務“既見真情又有行動”,把創新機制“既寫到紙上又落到地上”,通過更強的政企合力,確保項目盡快“建得起來”,把美好藍圖轉化成現實和美好未來。
南海區堅決落實指示,大力推動工作創新,在招商洽談環節優化產業準入審查程序,把由自然資源部門主導的后置審查,變為由招商單位或屬地鎮街主導的前置審查,使招商單位或屬地鎮街更了解產業準入審查方向和標準,以便在招商洽談中更好運用。當企業選擇大致意向地點后,南海區相關部門主動服務、通力配合,從是否滿足土地供應要求的角度,提供全方位的參考建議,并立足滿足項目落地時間節點要求,通過并聯審批、前期介入、容缺審批、專人跟進等措施,加快完善用地手續,促成項目盡快落地。
為了幫助企業解決項目建設審批中的疑難問題,讓企業把更多精力專注于項目和企業經營本身,今年初,南海還專門出臺了《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提高審批效率的實施方案》,通過加強網辦輔導、拓寬代辦服務范圍、優化簡易低風險項目審批服務,進一步提升項目落地效率。
事實上,正是這種高效服務,讓越來越多的項目選擇南海。7月18日,海天集團50億元大項目落戶西樵,該項目從意向到落地,用時僅三個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積極作為,讓海天集團不僅看到了南海對項目的重視,更看到了南海的行政效率和服務企業的決心。“從強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到積極為企業解決問題,南海展現了一流的營商環境。”廣東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助理總裁陳軍陽感慨道。
除了政務服務外,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為工業項目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南海正大力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明確“每年整理連片產業用地533.33公頃(8000畝)”的目標,大力推動“集轉國”。未來5年,將投入200億元,整備、儲備產業用地約2933公頃(4.4萬畝),讓土地“可用、好用、能支配”,將南海在全市的面積空間優勢真正轉化為土地資源優勢,確保土地資源更加高效地流向制造業。很顯然,南海正朝著這一方向邁出堅定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土地的配置效率決定了項目的落地速度,今年1至7月工業用地的出讓成效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相信隨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深入推進、南海雄師精神的不斷激發,南海源源不斷推出工業用地將成為常態,“項目等地”將加速向“地等項目”轉變,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將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