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過半,各大車企陸續交出了上半年成績單。面對疫情反復、俄烏軍事爭端、芯片短缺、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高漲等多重挑戰,中國汽車產業在跌宕中前行,這半年間的發展狀況備受外界關注。
頭部車企業績預喜
上半年,汽車行業面臨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影響,出現了短暫波折,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全國性購置稅減半、地方性補貼等鼓勵汽車消費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內車市正在加速回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043.4萬輛和1035.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0%和3.4%;產銷結束下降趨勢,總體恢復到正常水平。在此背景下,不同車企上半年業績成色不盡相同。
比亞迪作為今年車市中的絕對領跑者,在宣布停產燃油車后銷量便逐漸走高,已連續多月達到月銷10萬輛以上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其凈利潤預計為28億~36億元,同比增長138.59%~206.76%??鄢墙洺P該p益后,比亞迪預計凈利潤也達到了25億~33億元,同比增長578.11%~795.11%。
長城汽車今年上半年的預計盈利為53億~59億元,同比上年增長50.2%~67.2%??鄯呛蟮膬衾麧櫈?8億~2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9.07%~36.66%。
長安汽車的各項財務指標也均呈現出飄紅走勢。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50億~62億元,同比增長189.14%~258.54%??鄯呛蟮膬衾麧櫼差A計達到25億~35億元,同比增長237.95%~373.13%。
三家車企上半年盈利走強,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認為,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優勢。
比亞迪擁有深厚的電池技術積累,混動技術更是其新晉王牌。更重要的是,除了汽車輪胎和玻璃,比亞迪幾乎具備所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生產能力。長城汽車深耕產業鏈整合多年,在電池、混動技術等方面均有突破,打造出坦克、哈弗這樣的爆款產品,上半年高端SUV銷售為其業績增長貢獻不少。而長安汽車產品線均衡,自主研發能力強且敢于創新,“第三次創業”嘗試全新合作模式讓長安品牌知名度與市值同步飆升。
部分車企難逃虧損噩運
相對于上述三家車企的高速增長,北汽藍谷、小康股份、東風汽車和江淮汽車則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的窘境。其中北汽藍谷今年上半年虧損22億~1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18.13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小康股份在今年上半年預計為虧損17.6億元~16億元??鄯呛?,小康股份預計虧損17.5億元~16.1億元。
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銷量下滑明顯,23.52萬輛的業績同比下降17.47%。但其純電動乘用車則有著44.02%同比增長,銷量達到80089輛。但是在上半年業績預期中,其凈利潤虧損約為7.07億元。
東風汽車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8800萬元至1.0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4億元至4.2億萬元,同比減少79.18%至82.55%。
紀雪洪分析,受疫情影響,基建啟動較慢,建設速度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上半年,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68.3萬輛和170.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8.5%和41.2%。商用車市場的下滑,對江淮和東風經營狀況影響較大。
而海馬和江淮,則代表了弱勢自主車企的現狀。由于缺乏明確的轉型戰略,技術積累不足、產品創新欠缺,沒有抓住時代的機遇,困窘局面很難扭轉。
不過,小康股份是一個非典型案例。從銷量上看,雖然其上半年125669輛的業績相比去年同比下降5.36%,但賽力斯品牌的累計銷量已達到21581輛,同比增長884.98%。小康股份還在華為的加持下,股價和市值一路攀升,一度被稱為“妖股”。紀雪洪認為,小康股份的發展思路是對的,只是目前仍處于產品研發投入期和產銷量爬坡階段。隨著下半年問界車型的逐漸放量,整體銷量的上升也將為小康股份的股價帶來積極影響。
新能源汽車是重要增長點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受疫情影響,上半年車企普遍處于艱難自救的狀態,但業績的分化也反映出整車企業在供應鏈把控、原材料價格談判上話語權存在較大差別,突破性上佳的企業仍能在逆境中取得亮眼成績。
新能源汽車無疑是上半年的增長點,但成功并不完全來自新能源車市,如長城的皮卡、長安的UNI系列,在細分市場和智能化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值得關注的是,自主車企的經營狀況呈上升趨勢,二線車企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的確,新能源車市爆發式增長和智能網聯技術的日新月異,給了自主品牌創新突圍的驅動力。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分析,上半年來看,搭載激光雷達和大算力芯片的車型越來越多,雖然自動駕駛軟件技術進步的空間還非常大,但硬件升級成為各大車企占領市場的一大法寶,也成為各種車型征服消費者的賣點之一。加上續駛里程的提升,智能電動汽車的競爭力日益凸顯。
張翔認為,上半年的幾個標志性事件預示著車市格局的悄然變化。比亞迪宣布停產燃油車、市值破萬億元、全球銷量超越特斯拉,再次證明了電動化時代的來臨。問界M5大賣,顯示出手機廠商跨界參與汽車制造的成功。五菱加入混動陣營,為今年逐漸“內卷”的混動市場再添一把火。而問界M7、嵐圖夢想家、理想L9等車型的出現,更顯現出自主品牌沖擊高端的決心和實力。
紀雪洪總結,不智能的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已經明顯收縮。自主品牌因為比合資品牌更加靈敏,轉型速度快,所以在銷量和營收上的表現都更加出色。自主品牌向高端突圍的趨勢已經呈現,2~3年內,自主品牌汽車的表現相當值得期待。
兩極分化將成為新常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則預計,2022年我國乘用車銷量預計2300萬輛,同比增長7%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550萬輛,同比增長56%以上??梢钥吹?,外部不利因素的消除,利好政策的刺激,業內對下半年車市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即有望延續去年的正增長,且增幅甚至會進一步擴大。
張翔分析,購置稅優惠政策針對于30萬元以下車型,且車價越高優惠越大,疊加消費需求升級,預計20萬~30萬元車型會熱銷。而這一價格區間,自主品牌車型產品不多,而合資品牌都在這一價格區間有所布局,因而合資品牌可能會成為促消費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另外,今年是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最后一年,目前政策是否延期還尚無定論。如果原計劃不變,下半年也會成為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重要窗口期。此外,不少地區都出臺了針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支持政策,且力度還不小,預計下半年新能源汽車還會迎來消費高峰。
紀雪洪直言,雖然他認為促消費政策的作用是階段性的,但對于下半年的銷量來說還是會起到很好的拉動作用。預計下半年不會再出現像上海汽車產業“停擺”的情況,整體經濟環境會得到大幅改善。當然,分化也會進一步加劇,強者恒強、弱者更弱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