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
科技小院以研究生駐地研究為主,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服務農戶,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既是農業實用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又是農業技術應用與社會服務新模式,同時也是農業科技創新新模式。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科技賦能??萍夹≡号c科技特派員制度異曲同工,均是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指導與服務??萍继嘏蓡T制度實施20多年來,取得豐碩成果,為科技興農富農、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科技小院也被寄望接好科技興農“接力棒”,激發鄉村振興新引擎,書寫出科技興農富農的新篇章。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逐步縮小。近年來,一個個科技扶貧示范園,一個個技術推廣中心,一批批專家和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科技的“種子”在廣袤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開枝散葉。日出而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改變了,無人機播種、施肥、收割、運輸,整個流程可以實現全自動化操作;農產品的含金量提高了,增城種荔枝已有2000多年歷史,誰能想到,如今荔枝良種仙進奉一顆的價格可以高達13元;農業的銷售模式也變了,不少新農人成了直播間帶貨的網紅,線上拍賣的新玩法讓荔枝、龍眼還未下樹就已銷光。這些新變化的出現,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與科技人才的參與。
科技小院,大有可為。一方面通過專家團隊與研究生常駐一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解決農民專業知識不足、信息和資源缺乏以及服務支撐不夠等問題,為科技興農富農提供直接指導;另一方面,探索出人才培養與鄉村發展有機契合的新路徑。不僅讓年輕的農業科技人員在基層綻放青春風采,在實干中增長才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更是將本地農民、農場主培養成為重技術、有能力的“土專家”“農創客”,實現人才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讓鄉村振興的動力更強勁更可持續。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期待科技小院播撒科技“火種”,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人才,在全面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綻放奪目光彩。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