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萬物并秀。近日,記者走在資源縣瓜里鄉白竹村的田埂上,看到農田層疊錯落,禾苗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是該縣大力整治撂荒土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3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雜草叢生。”白竹村村委會主任易敬偉告訴記者,村子地處山區,自然條件差,種糧食投入多、收益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了,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加上耕作難度大、種田的積極性低,村里土地撂荒的現象一度比較嚴重。
為切實解決撂荒問題,村兩委干部通過入戶走訪宣傳、召開群眾會議,積極動員有撂荒地的村民進行復墾復耕,并引進有意愿合作的企業、合作社一起擴大種糧面積,成功盤活撂荒地73.81畝,充分發揮土地價值,讓“沉睡”的土地煥發出新活力。
與此同時,在瓜里鄉的田間地頭,還奔波著一群正在現場查驗撂荒地整治成效的工作人員。“耕地是糧食生產及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現在荒地變良田再吐新綠,也給了我們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瓜里鄉持續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制定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優化的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全面摸底排查工作,理清撂荒面積、土地所屬關系、地塊位置、耕種現狀等情況,堅持分類施策,逐個逐塊、穩妥有序推進清理騰退,恢復種糧,已完成撂荒地整治535.98畝。
瓜里鄉的整治成效是資源縣大力推動撂荒地整治,守住群眾“糧袋子”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縣各鄉鎮不同程度出現耕地撂荒、“非糧化”“非農化”現象,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來嚴峻挑戰。
為解決這一難題,資源縣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部署,科學謀劃,分類指導,建立健全鎮統籌、村主體、戶參與的工作機制,多渠道宣傳撂荒地治理政策,規范土地流轉,出臺獎補政策,統籌利用撂荒地,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已完成撂荒地整治2158畝,種上作物198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