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延宕反復、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國際局勢日趨復雜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江蘇承壓前行,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外貿新業態以及強化穩外貿政策支撐等方面采取高效舉措,全力穩住了外資外貿發展的基本盤。數據顯示,上半年江蘇進出口總值達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出口1.66萬億元,增長12.3%;進口9737.1億元,增長6.2%。面對多重不利因素,江蘇外貿如何轉“危”為“機”,在開放型經濟發展大局中擔起更大的責任?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楊繼軍和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艾瑋煒。
破堵求變,在開放型經濟發展大局中承壓前行
“從3月全省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3%,到6月同比上升4.8%,經濟企穩回升向好態勢來之不易,這得益于江蘇一系列外貿利好政策‘靴子落地’。”張為付說。針對疫情影響下省內交通物流嚴重受阻、企業貨運時效延遲以及原材料成本急劇增加等問題,江蘇于4月初成立“穩定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工作專班”,并先后出臺《關于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若干措施》《關于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若干措施》等,高效統籌疫情防控與外貿業發展,著力疏通海運物流堵點、卡點與難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面對“人口紅利”式微、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等困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打破了傳統封閉式外貿業態,為外貿發展開拓出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倒逼企業加快實現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在此背景下,江蘇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若干措施》,提出16項具體舉措,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今年上半年,在跨境電商方面,江蘇實現13個設區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全覆蓋,增強綜試區帶頭作用。在市場采購貿易方面,江蘇推廣“市采通”平臺構建市場貿易采購的“江蘇模式”。截至6月底,已有6079家外貿企業商戶采用該平臺,促進企業出口更加高效合規。
內外聯動,發揮雙循環戰略的乘數效應
面對上半年開放型經濟已取得的發展成效,江蘇應如何錨定目標持續發力,進一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楊繼軍表示,江蘇應充分踐行“雙循環”戰略,通過促進要素的優化配置,發揮資源互補優勢,實現全產業鏈、強產業鏈的培育。“在國內方面,江蘇一方面應聚焦外部協作,加強與長三角其余地區、京津冀以及其他周圍城市群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利用城市群板塊比較優勢,延長產業鏈的縱向深度與厚度。另一方面還應深入挖掘蘇南蘇中蘇北的資源比較優勢以及城市功能定位,進一步推進以‘高峰’帶動‘高原’的幫扶形式,促進區域內部比較優勢互補,助力蘇北地區實現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發展。”楊繼軍說。
他還表示,作為踐行“雙循環”戰略的重要舉措,江蘇應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縱深發展的背景下,提升開放能級,加強國際交流,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要深入共建“一帶一路”,繼續優化落實國際綜合交通、產能合作、絲路貿易、合作園區、人文交流“五大計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的“乘數效應”,實施高水平投資,拓展“一帶一路”對外合作投資空間,通過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增強江蘇開放型經濟運行韌性。
乘“數字”東風,打造協同高效的貿易新生態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賦予實體經濟新的內涵,不僅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還拓展數字貿易新平臺,催生跨境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外貿新舊動能轉換。艾瑋煒認為,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過程中,江蘇須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間交叉融合,為發展高質量數字經濟提供支撐。同時,還要繼續完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優化重點市場的海外倉布局以及出口監管模式,保障外貿企業高效率出口。此外,還應制定并完善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政策法規,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構筑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3位專家還表示,引領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推進改革,賦予外貿主體更多改革創新空間。為此,政府部門應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堅決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并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政策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企業層面,須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主導地位,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與話語權,同時還要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聯動,構建協同、高效、融合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此外,還應合理構建科研評價體系,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分類體系、完善同行評議的運行機制等推動科研評價體系的有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