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降本增效”成了最流行的關鍵詞,貴族投行也不例外。
(相關資料圖)
過去一年,高盛、摩根大通這些頂級投行,最核心的工作之一,便是降本。兩者均釋放出了不僅會減少獎金,還會裁員的信號。
可以理解,錯綜復雜的形勢,讓投行們對未來的前景有所擔憂,不得不未雨綢繆。不僅是投行,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嚴重依賴外部融資的生物科技行業更是如此。
雖然市場有所回暖,但外部融資對于biotech來說依然挑戰不小。核心原因在于,經過市場教育,投資者對公司更加挑剔了。
對于已經有產品上市的企業,投資者的核心要求是產品商業化信息以及財務數據;而對于未有產品上市的企業,投資者也開始要求更多的臨床數據。
這對于企業來說,融資難度將會呈倍數增長。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過日子儼然成了biotech接下來的必修課。
/ 01 /“漲不動”的工資
員工薪酬最能反映出一個行業的景氣程度。
2022年上半年,雖然二級市場早已下行,但由于儲備的彈藥依然豐富,美國生物科技行業從業人員的日子依然滋潤。
縱向來看,根據BioSpace發布的報告,2022年美國生物制藥行業平均工資同比增幅達8%,較過去兩年6%的增長,增速明顯提升。
或許有的朋友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美國通脹高企的情況下,生物制藥行業薪酬增加應當是理所當然。
然而,美國勞工部6月10日披露的報告顯示,美國5月份所有員工的平均薪酬漲幅僅為5.2%,生物制藥行業的薪酬漲幅遠高于整體。
但如今,好日子已經到頭了。BioSpace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生物科技行業的薪資增長速度,顯著低于往年。
如下圖所示,2023年該行業加薪均值只有3%,創過去5年最低值。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企業不愿意給更多錢了。
加薪原因有多種,包括跳槽、全員加薪、績效等。其中,績效是最核心的原因,2023年大約58%的受訪者表示,加薪是因為績效原因。
這一數據表明,生物科技行業加薪幅度降低背后,是源于企業的績效降低。從各企業給出的員工薪酬看,它們對整個行業的前景,或許不會太悲觀,至少還在漲薪。
但從漲薪幅度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藥企也變得更加謹慎了。沒辦法,今時不同往日,市場環境變了。
/ 02 /更加謹慎的biotech
就當下而言,雖然資本市場不再像去年那樣低迷,但談反轉言之尚早。
核心原因在于,不管資本市場變化如何,投資者的預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在過去幾年,投資者經歷了資本市場的毒打,對資產的要求顯著提高,不再是廣撒網,而是追求“精”。
咨詢公司BDO發布的報告佐證了這一點。根據BDO報告,對于已經有產品上市的企業,投資者的核心要求是產品商業化信息以及財務數據;而對于未有產品上市的企業,投資者也開始要求更多的臨床數據。
這種情況下,藥企的融資難度也會相應增加。的確如此,BDO報告顯示,大約50%的企業反應,獲得新的融資已經越來越困難。
投資者喜好的變化,也要求藥企主動求變。
對于已有管線上市的藥企來說,更少的可用先進促使他們專注于提高當前管線的市場接受度;對于未有管線上市的biotech來說,將專注于研發少數管線,押注最有可能成功的管線。
與此同時,藥企要進行現金管理,保持更穩健的現金流,以確保自己能夠走的更遠。在這一背景下,節流是核心手段。
根據BDO報告,2023年生命科學公司研發繼續投入的意愿大幅縮減。2022年,大約有70%的企業希望增加研發投入,到了2023年減少至65%。
而減少研發投入的企業,則從2022年的2%,增加到了19%,近四年來首次超過5%。
裁員也成了必選項。BDO發布的數據顯示,大約13%的生命科學公司,可能會在2023年因不確定的經濟狀況而裁員。
事實上,今年以來裁員就是biotech的常規操作。截至3月10日,有超過45家biotech正在裁員,數量遠超往年。
/ 03 /每個人都要學會過日子
正如上文所說,市場環境驟變,身處其中的biotech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快速調整。
這種調整,不僅是上文提及的薪酬、裁員方面,還包括藥企的方方面面。
近一年來,不止是裁員,終止臨床項目甚至賣身、退市,成了美國biotech的常態。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biotech也不能置身事外,每一家公司都要學會過日子。
事實上,不止是biotech,大藥企也在“瘦身”。典型如諾華。
不僅要剝離仿制藥部門山德士,在接下來幾個季度里,諾華還會退出更多的非核心領域資產。因為它決定把所有的科學火力和獨創性投入到其核心治療領域,成為一個更純粹的創新藥企。
不斷調整結構、退出資產,意味著諾華不可避免要裁員,2022年裁員4000人。這還只是開始,諾華曾宣布未來3年內裁員8000人。
諾華能否通過“精而?!睉鹇灾鼗卦鲩L軌跡還未可知,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經過數次行業沉浮的大藥企,相對會更加從容,而那些動作不夠快,學不會過日子的biotech,大概率會被留在冬天。
這不難理解。行業處在上行階段,無論是人才還是管線層面的“瑕疵”都可以被忽略、掩蓋,而當行業轉頭下行,這些“瑕疵”則會被無限放大。
眼下,沒有2年現金流的biotech必然要學會過緊日子,因為沒有開源自然要學會節流。即便有充足的現金或能夠獲取更多的現金,優化項目、縮減預算、調整架構,以及減員降薪增效,也會成為各biotech過日子繞不開的話題。
拿裁員降薪來說,生物科技是科技、人才密集型行業,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難免會有人才泡沫。而在困難期,選擇降薪或裁員,沒有哪個是更優選項,更多的是“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Biotech要做的是,避免落入“企業經營越差越降薪-越降薪人才流失越快-人才流失越快企業經營越差”的惡性循環。就像摩根大通總裁平托所說,當市場低迷時裁員需要非常謹慎,如果削得太過“會損害未來增長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環境變了,市場對于生物科技公司的擔心,從此前的研發潛力變為如今的變現能力,也就是快速渡過臨床階段的執行能力和全面營銷的商業化能力。
在市場悲觀之際,過多、繁雜的管線布局并不是優勢,反而會加速資金的消耗。因此,如此管理管線、推進臨床,將成為biotech的重中之重。
當然,逆境下的收縮與煎熬,還需要與初心并存。
生活就是這樣,一邊經歷逆境,一邊重拾信心,在寒冬里蟄伏,在春天里蘇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