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強
受益于“禁塑令”“雙碳”等政策利好,國內生物降解材料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的公司往往受制于人,往往只能粉飾自身的業務,向熱點“靠攏”。
【資料圖】
揚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通科技”)有意在創業板上市,公司自稱是一家化學工程高端裝備及產品整體技術方案提供商,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及雙氧水生產領域的設備制造、設計咨詢和工程總承包業務,服務于高性能尼龍(PA66)、生物基尼龍(PA56)、生物降解材料(PBAT/PBS)、聚酯(PET)和雙氧水(H2O2)等產品生產企業。
惠通科技在生物降解材料領域發展速度最快,但核心技術卻受制于人,公司定位也受到質疑。
缺乏核心技術
塑料產品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大幅提升了消費者的便利性,但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禁塑令”在全球各國不斷出現,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必然也不能忽視塑料產品的危害,尤其是近幾年。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廣使用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在重點覆膜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茝V可降解地膜”。該政策提出了“限塑”時間表,打開了生物降解材料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空間,PBAT、PLA等生物降解材料產品市場持續增長。
“禁塑令”可以說給惠通科技打開了一扇窗,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以下稱報告期),公司應用于生物降解材料領域的主營業務收入金額分別為5.75萬元、3,543.90萬元、19,938.97萬元、21,416.10萬元,占比分別為0.03%、18.52%、40.26%、69.12%,金額及占比均呈現大幅增長趨勢。
但惠通科技并沒有生物降解材料最為核心的技術,公司目前在生物降解材料(PBAT/PBS)領域的工程設計業務、EPC總承包業務中,涉及的PBAT/PBS工藝包技術主要來源于業主方或第三方授權。這意味著,如果公司未來在市場上無法繼續取得相關技術授權,將對公司生物降解材料市場開拓產生不利影響。
事實上,惠通科技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2020年12月8日、2021年8月25日,惠通科技與中科啟程新材料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稱中科啟程)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及《補充協議》,主要約定中科啟程將PBAT、PBS技術授權給惠通科技進行設計開發,由惠通科技根據中科啟程提供的技術資料編制成完整的工藝包,并對外承接PBAT、PBS相對應的工程項目;PBAT、PBS項目的工程設計、工藝包編制費用、設備銷售、工程總承包或部分承包產生的收益歸惠通科技所有;PBAT、PBS項目的技術許可費收益歸中科啟程所有;協議有效期為5年。
在拿到中科啟程的技術授權后,惠通科技找到了山西華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華陽”)這個客戶。
但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中科啟程相關PBAT/PBS工藝技術被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友化工”)以專利侵權為由起訴。為避免前述訴訟對山西華陽項目的不利影響,在工程設計階段,華陽新材料已與惠通科技簽署了《關于山西華陽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6萬噸/年PBAT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之補充協議》,雙方同意更換原中科啟程授權工藝技術,由惠通科技提供新的專利及專有技術予以替代;原合同及其附件中涉及中科啟程技術授權的工藝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相關責任的條款和內容全部終止。
之后,惠通科技與甘肅莫高聚和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甘肅莫高)已簽署《專利實施許可協議》,約定甘肅莫高將其名稱為“低端羧基含量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1310344947.X)”的發明專利許可給惠通科技總承包的山西華陽項目。
究其原因,惠通科技沒有生物降解材料最為核心的技術,很容易掉入專利“陷阱”。
定位遭考問
惠通科技除缺乏核心技術外,還面臨著是否屬于到底屬于從事哪一行業的考問。
招股書顯示,惠通科技報告期設備制造業務收入分別為10,235.57萬元、12,882.89萬元、26,130.74 萬元、8,754.54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1.54% 、67.32%、52.76%、28.26%,處于不斷下滑的態勢。
與之形成蹺蹺板效應的是EPC 工程總承包業務卻在蓬勃發展。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指工程總承包,主要由方案設計、設備采購、系統集成、安裝施工、開車指導、竣工驗收等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組成
惠通科技報告期EPC工程總承包業務收入分別為 3,909.39 萬元、1,749.28 萬元、16,747.30 萬元、20,499.44 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3.50%、9.14%、33.81%、66.17%。
惠通科技自稱所處行業為“C35專用設備制造業”,而設計咨詢及工程總承包業務屬于“M74專業技術服務業”。
因此,深交所在問詢中質問惠通科技:行業分類劃分為“C35 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準確性?
惠通科技解釋為:“根據《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8 號——創業板公司招股說明書(2020 年修訂)》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發行人應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發行人的行業分類。發行人與保薦人在確定發行人行業分類時,應按照《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相關要求予以把握,主要內容包括:一是以發行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等財務數據為主要分類標準和依據,所采用財務數據為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并已公開披露的合并報表數據。二是當發行人某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 50%則將其劃入該業務相對應的行業。三是當發行人沒有一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 50%但某類業務的收入和利潤均在所有業務中最高,而且均占到發行人總收入和總利潤的 30%上(包含本數),則該發行人歸屬該業務對應的行業類別?!?/p>
惠通科技認為,報告期各年公司設備制造業務收入占比均超過 50%,因此行業分類劃分為“C35 專用設備制造業”準確。
但惠通科技設備制造業務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61.54%下降至2021年的52.76%,2022年上半年甚至跌至28.26%;而EPC工程總承包業務2022年上半年占比已經達到66.17%。由此來看,惠通科技的說辭是基于完整年的年報。
那惠通科技為何要死死咬住公司是“C35專用設備制造業”呢?
因為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惠通科技一旦將“人設”設定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的“煉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制造”,便可認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或許與公司是否適合創業板定位息息相關。
此外,報告期內,惠通科技 EPC 工程總承包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34.65%、31.00%、24.43%、23.49%,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報告期內部分 EPC 項目含有土建工程,土建附加值較低,拉低了 EPC 工程總承包業務毛利率,若惠通科技未來承接的 EPC 項目持續含有土建工程,公司可能面臨 EPC 工程總承包業務毛利率下滑的風險。
關鍵詞: 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