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與盤面
本周基本就是調整的一周,大多數人的持股體驗并不好。經歷了年前頭也不回的上漲,適當調整下很正常,也再次驗證了長假定律,下次再遇到這種長假,大家一定要記得這個規律?,F在五一都調成5天假期了,時間跨度上也已完全具備了。 市場整體表現一般,那咱們就看看個股的情況。今天主要還是聚焦在新能源方向。 1. 比亞迪 比亞迪發布了2022年度的業績預告,超市場預期。 營收突破4200億元,同比增長94%;凈利潤160億元-170億元,同比暴增425%-458%;扣非凈利潤151億–163億,同比暴漲10倍 。 其中,Q4單季凈利潤約66億-76億,環比增長17%-34%;扣非67億-79億,環比增長26%-49% 。 以前比亞迪是增收不增利的典型,從去年開始,之所以營收和利潤起飛,自然是新能源汽車大賣特賣,規模效應開始凸顯。2022年比亞迪賣了186.8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52.5%,大大超出了年初150萬輛的目標,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高達31.7%,總銷量也超越特斯拉的131萬輛,登頂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跟著銷量一起水漲船高的是比亞迪的單車利潤,2022年前三個季度的單車利潤分別達到0.24、0.7和0.95萬元,隨著高端車型的放量,4季度的單車凈利潤極大概率超過1萬元。目前比亞迪的單車凈利潤已經超越豐田了,排在他前面的僅有寶馬、通用、奔馳,以及遙遙領先的特斯拉,在國內主流新能源汽車廠商里,是唯一一個盈利的廠商,而理想有望成為第二個。 比亞迪的核心優勢,目前還是在硬件方面,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信奉工程師文化,從電池再到電機、電控、汽車半導體以及鋰電池上游鋰礦領域等,恨不得全都自主可控。 至于當前最大的短板,恐怕還是軟件層面,比如人機系統,特別是自動駕駛技術,好在這些目前還不是消費者最看重的,有時間去發力迎頭趕上。 這波半個多月的調整,終于達到了我的持倉成本線以下,希望這份業績更給股價帶來一些提振。 2. 億緯鋰能 公司發布了第四期股權激勵計劃,考核要求23-26年收入不低于700/1000/1500/2000億元。雖然公司之前在很多次公開場合講過千億收入目標,但是如此明確以及對26年目標都做了規劃,還是超預期的。 并且相較于21年11月的第三期激勵規劃,公司大幅上修23-24年的目標,此前考核要求為21-24年營收為163/261/418/669億元。 這次大幅上調了收入預期,代表著公司對未來幾年的發展很有信心。股權激勵是用來激勵員工給員工福利的,公司也不會設計一個很難做到的目標。 公司動力儲能業務預計將進入快速發展期,預計在23-24年可以看到公司做實動力電池出貨第三,全球預計將穩定進入前五。 二、鈉離子電池 本周三咱們詳細介紹了鈣鈦礦這種新技術,今天再看一種新技術,就是鈉離子電池,這個要比鈣鈦礦顯得靠譜些,至少今年就完全可能商業化量產了。 自身優勢: 自 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 年上半年碳酸鋰價格增速達到 433%,碳酸鈉價格僅為 2650 元/噸,是碳酸鋰價格的 0.47%。全球鋰資源分布不均,我國已探明鋰資源量 510 萬噸,僅占全球的 5.7%,鋰電原材料對外依賴程度超 60%,存在卡脖子風險。相比而言,鈉儲量豐富,原料價格低,地殼豐度高,供應鏈更加安全,這也是鈉離子電池可以廣泛使用的最大優勢。 (1)安全性突出:鈉離子電池具有很寬的工作溫度范圍:-70-100℃,可以解決低溫下里程減半的問題 (2)成本優勢突出:鈉離子電池當前小試、中試電芯成本在 0.8-1 元/Wh 范圍內波動,預計產業鏈配套初步形成后,電芯成本有望下降到 0.5-0.6 元/Wh,中長期進一步下探 0.4-0.5 元/Wh,達到近 30%的降本效應。 從三種電池的性能對比來看,鈉離子電池相較于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各有優劣,相對于鉛酸電池來說,則是全方位的性能優化,可以實現 3 倍能量密度提升,而且循環壽命、低溫性能、安全性、快充性能等方面均有優勢: ?因此,鉛酸電池替代有望成為鈉離子的前期主戰場,率先實現電動自行車、低速電動車、備用電源和起動電池的無鉛化;標準化程度提高之后,有望實現 A00 級電動汽車的有效應用。 A00 級車型的用戶是成本敏感性,鋰電池成本的上漲影響了銷量。在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方面,鈉電池已經能夠滿足目前 A00 級電動車用戶,因為A00 級新能源乘用車在產車型續航里程主要集中在 250km 以下,250km-400km 區間占比 4%,400km 以上占比為零。目前的鈉離子電池已經能完全滿足 A00 級電動車的搭載要求 更遠一些來說,對于部分裝載鈉離子電池的 A0 級汽車車型,會形成一定的降本空間,縮小與原搭載鋰電池的A00 級汽車的價差,對于搭載鋰電池的 A0 級汽車會形成替代效應。 儲能方面,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的電池集成方案有望成為儲能最優解。 一方面,可以進行區域適配,基于剛性需求,在工作溫度范圍較寬的國家和地區可以采用鈉離子電池作為首選; 另一方面,在電池系統集成方面,可以通過混合共用的方式,將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同時集成到同一個電池系統里,根據寧德時代數據,可以實現 80%以上的系統集成效率方面。 預計 2025 年鈉離子電池需求總量可以達到 88GWh,2030 年鈉離子電池需求可以達到 378GWh。 根據寧德時代、孚能科技等公司 2023 年的產業化規劃,鈉離子電池有望在 2023 年實現產能爆發。 另外,在各大材料方面: (1)正極材料:華陽股份和鈉創新能源走在量產前列,投產項目累計實現年產能 4.2 萬噸,保守估計規劃項目累計年產能 82.7 萬噸。 (2)負極材料:圣泉股份投產的大慶 50 萬噸秸稈生物質一體化項目可提供 15 萬噸生物質碳。 (3)電解液:傳藝科技規劃建設一期 5 萬噸/年,二期 10 萬噸鈉電解液項目,多氟多、天賜材料、新宙邦及永太科技等公司已經開始規劃量產。 (4)隔膜:恩捷股份成功開發出“三明治”結構的鈉離子電池專用功能隔膜。 總體而言,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比起鈣鈦礦來說,顯然是要快一些,23年應該就會有量產出來,屆時再看具體情況;而鈣鈦礦,目前更多是0-1的主題炒作階段,真正落地,恐怕也是25年以后的事了。【資料圖】
文中任何觀點和建議不構成對證券買賣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和眾匯富不對任何投資做出任何形式的擔?;虺兄Z。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鍵詞: 反復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