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已經打響了兩次3000點保衛戰,而隔壁的香港股市更加是不容樂觀
(資料圖片)
放眼望去,大洋彼岸的美股同樣也很慘烈。今年以來納斯達克指數已經跌了33%,不少這兩年才買入美股的朋友也開始虧錢了
很多朋友可能會開始疑惑:不是說美股長牛嗎,為什么我也開始虧錢了
但事實上,美股并不總是能夠跑贏其他地區的股市。有機構做了個統計,美股在1990年代和過去十年都表現得不錯,但在1980年代和21世紀初都是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美股在21世紀初折戟沉沙呢?答案就是那場著名的科網股泡沫。
在當時,互聯網公司的股價一度快速上升。代表新經濟的納斯達克指數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從1500點上漲到了5000點。
不過在邁入21世紀時,被追捧的這些互聯網公司又被大量拋售,納斯達克市場頃刻之間全線崩潰,退市和破產的上市公司不勝枚舉。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美國21世紀初科網股泡沫的那些事兒。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高度重視發展信息技術產業。自從克林頓總統公布了一項“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美國開始步入信息技術革命時代。
當時,美國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也從15%增加到了35%。不少人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必將會興起,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初創公司開始誕生。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網景公司。作為當時最熱門的互聯網瀏覽器,1995年網景公司以28美元的發行價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就漲到了75美元,創造了當時IPO的首日漲幅的記錄,漲幅高達154%。
網景公司股價的驚人表現讓投資者們趨之若鶩,漸漸地就掀起了一股互聯網的投資浪潮。在這之后,人們發現只要一家公司與互聯網有關,就能在資本市場獲得青睞。
在當時,科技股的估值已經到了非??鋸埖某潭?。比如當時美國在線的市盈率有140倍,eBay的市盈率超過了200倍,雅虎的市盈率高達373倍。
這么高的估值,當我們回首望去肯定會覺得有點離譜。但當時華爾街的主流分析師們和媒體都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必將取代舊經濟。既然世界已經天翻地覆,那么舊的估值方式也不適用了。
當然,泡沫注定是不能維持的。
在剛剛邁入21世紀初,由于美聯儲加息等多種原因,這場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市場很快意識到,股價急轉直下并不是調整,而是暴跌。
到了2000年11月,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已經給整個證券市場帶來了1.7萬億美元的損失。在2002年,納斯達克的股票市值已經抹去了近80%。直到2015年,納斯達克指數才重回當時泡沫的高點。
另外,在當時的互聯網泡沫中,投資大佬們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老虎基金創始人羅伯遜,雖然當時也持有一些科技股,但隨著市場加速上漲,他開始變得謹慎起來,減倉了許多科技股,并且買入更多的價值股。
但市場并未如他所愿,科技股仍然持續上漲,價值股繼續下跌。在當年,老虎基金的收益下跌了19%,糟糕的收益也引發了基金持有人的不滿和質疑。
“這太可怕了,我不明白為什么?”羅伯遜后來回憶道。
沮喪的羅伯遜決定退出這場游戲,把錢還給客戶。在他宣布清空基金后沒多久,科網股泡沫隨之開始破滅了。
而另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股神巴菲特,在當時明星科技股每隔幾個月翻一番的時候,他依然堅決不買科技股,持有的還是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等價值股。
這樣選擇的結果,就是在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145%時,伯克希爾卻下跌 44%。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1999年《巴倫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為《怎么了,沃倫?》的文章,認為巴菲特正在失去他的魔力。
在電視節目中,股市評論員們也紛紛嘲笑巴菲特,認為他已經跟不上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了。
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巴菲特依然是笑到最后的贏家。
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回顧股市的歷史,可以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還可以更好地理解未來。
這場科網股泡沫從狂歡到散場,讓許多抱著美好希望的投資者空手而歸,甚至損失慘重,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在股市中,新技術總是層出不窮,新概念也總是日新月異。不管是曾經的電報、鐵路和互聯網,還是現在的新能源、元宇宙和Web3.0。
作為投資者,我們都應當謹慎地對待新技術出現的狂熱,在泡沫中保持人類最寶貴的品質—理性。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