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4日電 (林琬斯)近日,臻和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臻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診股)和美銀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同時,公司獲得了正心谷資本、經緯創投、中金資本等投資機構的青睞。
(相關資料圖)
不過,中新經緯注意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臻和科技兩年半虧損超過10億元,何時扭虧仍未能預見。在IVD(體外診斷產品)集采大勢之下,臻和科技如何應對?公司回應稱,截至目前尚未獲得進一步關于IVD集采消息,將持續關注國家醫保政策以及政府集采相關工作。
E輪融資超10億元 經緯、高瓴入局
官網顯示,臻和科技于2014年成立,是一家創新腫瘤分子診斷及檢測公司。招股書顯示,臻和科技的自主研發技術涵蓋了分子檢測的全流程,覆蓋了針對20多種癌癥的早期檢測及篩查、診斷、治療選擇及監測的整個周期,產品及服務組合包含20項商業化產品及服務以及18項在研產品及服務。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在癌癥治療選擇市場,臻和科技核心產品Genecast IVD-KNBP(下稱臻暢安)是第一款在中國商業化的僅用于結直腸癌的NGS伴隨診斷試劑盒,也是全球第二款此類試劑盒。目前,臻暢安每項測試價格為7000元至8800元。
據招股書介紹,結直腸癌在中國越來越常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發病人數計,結直腸癌是中國最常見的三大癌癥之一。2021年,中國有46.76萬名患者被診斷為結直腸癌,預計將于2030年增至60.63萬人,2021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9%。
招股書顯示,2021年2月,臻暢安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結直腸癌的伴隨診斷檢測及治療選擇,于2021年3月開始在中國商業化該產品。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臻和科技進院業務模式下銷售臻暢安產生的收入分別為660萬元及480萬元。
在預后及監測市場,臻和科技推出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個商業化的MRD(微小病灶殘留)檢測服務Genecast MRD-Lung(朗微博),臻和科技也成為中國首家開展肺癌MRD臨床研究的公司。
成立至今,臻和科技已獲得凱風創投、雅惠投資、正心谷資本、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經緯創投、中金資本、清控銀杏、泰康人壽、GNCST等數十家知名機構的投資,其中GNCST由珠海高瓴正恒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全資擁有。
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8年,臻和科技先后完成了250萬元、2600萬元、1.15億元、2億元、2379萬元、2.75億元融資。2020年10月,臻和科技獲得逾12.3億元E輪融資。E輪融資后,臻和科技估值達到52.30億元。
兩年半虧損超11億,何時扭虧?
“以基于二代測序(NGS)的癌癥預后及監測的收入計,我們2021年的市場份額最大,達到36.8%?!闭楹涂萍荚谡泄蓵卸啻问褂谩白畲蟆薄邦I先”“頭部”等形容公司及產品。
但從收入情況來看,臻和科技目前仍是虧損狀態,其也在招股書中表示,無法預見何時將扭虧。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臻和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3.04億元、3.93億元及2.07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5.81億元、4.07億元及1.88億元,兩年半虧損了11.76億元。
臻和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2021年的收入較2020年增長,主要是由于中心實驗室業務及進院業務收入增長;2022年上半年的收入較2021年上半年增加,主要由進院業務及其他服務的收入增長所推動。
對于出現凈虧損的原因,臻和科技解釋稱,主要是由于研發項目相關費用、銷售成本以及運營相關的銷售、營銷和行政開支費用、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虧損等。
具體來看,研發與銷售成本方面,招股書顯示,同期,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1.37億元、1.76億元及1.02億元,研發開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45.1%、44.8%及49.2%;同時,銷售及營銷開支為1.87億元、2.53億元、1.28億元,占同期收入的為61.4%、64.2%及61.7%。
不過,臻和科技仍堅持,“以運營費用率計,我們的運營效率在中國業內屬最高的之一。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們的期內虧損為中國業內頭部企業中最低的企業之一?!?/p>
同時,臻和科技表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現金、現金等價物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總額為7.10億元。根據管理層預測,這足以支持未來至少三年的研發活動及市場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臻和科技的毛利率出現下滑趨勢。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臻和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68.6%、66.9%及59.8%。對于毛利率由2021年上半年的70.5%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59.8%,臻和科技解釋稱,該減少主要是由于進院業務(其毛利率低于中心實驗室業務)在整體業務組合中的比例逐漸增加。
臻和科技表示,隨著公司擴大進院業務的規模,盡管其毛利率較中心實驗室業務相對較低,但鑒于其黏性及長期的業務性質,公司認為其所需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占收入的百分比更低,因此,從長遠來看,其將對業務利潤率作出積極貢獻。
IVD集采大勢來臨,臻和科技如何應對?
招股書顯示,臻和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在中心實驗室業務下于實驗室向個人患者客戶提供癌癥精準診斷檢測服務,以及在進院業務下向醫院銷售產品和服務。
其中,中心實驗室業務一直是臻和科技最大的收入來源,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別占總收入的83.4%、75.4%及67.1%,同期于中心實驗室業務模式下訂購的醫院數量(不包括已經計入進院業務模式中的合作醫院)分別為392家、445家及368家。
進院業務收入則占比較小。招股書顯示,同期,進院業務產生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12.2%、21.6%及30.9%,分別有21家、38家及42家醫院使用臻和科技進院業務模式下的產品。
雖然進院業務的營收占比較中心實驗室業務小,但臻和科技表示,其中心實驗室業務模式已實現初步規模,正在強化的進院業務模式發展歷史較短但增長迅速。
從競爭格局來看,臻和科技聲稱擁有核心產品臻暢安,其和艾德生物(行情300685,診股)、思路迪及真固生物是唯一擁有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結直腸癌適應癥的基于NGS的治療選擇IVD產品的公司。
不過招股書顯示,覆蓋靶點最多的產品是艾德生物的人類10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于2018年11月批準上市,上市時間最早,適應癥覆蓋非小細胞肺癌與結直腸癌。相比之下,臻和科技的產品覆蓋基因僅4個,少于艾德生物的10個,適應癥也較艾德生物少了非小細胞肺癌。
且就IVD試劑業務而言,除臻暢安外,臻和科技尚未獲得其他在研產品的監管批準,而且公司也尚未以商業規模生產任何產品。
臻和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如果競爭對手開發及商業化的產品和服務較我們商業化或開發的產品和服務更為有效、便利或價格更低,則公司的商業機會可能會減少或消失。
同時,臻和科技也表示,臻暢安能否在中國的目標人群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取決于多種因素,如是否納入國家公共醫療保險計劃,以及政府的持續政策支持。如果其產品及服務被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可能面臨價格下調的壓力。
據多家媒體報道,2022年擬重點推進的聯盟集采包括江西將牽頭開展的肝功生化試劑采購聯盟,預計將有相當一部分省份參加。此次集采涉及省份廣、市場大,被業內譽為史上最大規模IVD集采。
此前,2021年8月安徽試點了省級化學發光試劑帶量采購,打響了常規IVD試劑帶量采購實質性的第一槍,擬對腫瘤相關抗原、感染性疾病、心肌疾病、激素、降鈣素原(PCT)共5大類臨床用量較大的檢驗試劑納入帶量采購范圍。
從最終結果來看,88個臨床檢驗試劑產品完成談判議價,相關產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47.02%。
對于勢在必行的IVD集采,臻和科技將如何應對?10月13日,臻和科技回應中新經緯,公司始終關注國家醫保政策以及政府集采相關工作,截至目前尚未獲得進一步關于IVD集采消息或有關部門通知。(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