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31日晚間,國內鋰礦巨頭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半年報。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贛鋒鋰業實現營業收入144.44億元,同比增長255.38%;歸母凈利潤72.54億元,同比增長412.02%。而在前一天,國內另一家鋰礦企業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布了半年報,只是比贛鋒鋰業還要瘋狂。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42.96億元,同比增長508.05%;歸母凈利潤103.28億元,同比增長?11937.16?%。
與兩家鋰礦企業相比,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就要“遜色”多了,雖然營業收入超千億,達到了1129.7億元,但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只有81.7億元,比贛鋒鋰業略高9億元,比天齊鋰業則少了21億多。即使如此,超過80%的增長率,也是令其他行業和企業望塵莫及的。
凈利潤成倍、百倍增長,這在一般行業,是不可能出現的。即便是技術含量再高的行業,也很難出現。但是,在一些資源型行業,卻會在行業發展的興旺期,出現利潤瘋狂增長的現象。只是,這樣的瘋狂,往往也是風險和危機積聚的過程。一旦行業風口過去,就會出現哀鴻遍野現象,地上全是被摔死的“豬”。
鋰礦行業出現今天這樣的瘋狂,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預期增強,得益于環境保護帶來的機遇。只是,機遇再好,也經不起行業的瘋狂擴張和盲目發展,尤其經不起價格的無節制上漲??梢赃@樣說,鋰礦行業今天的漲價越瘋狂,明天的后果越嚴重。因為,價格瘋狂的背后,是利潤的瘋狂。利潤瘋狂的背后,就是投資的瘋狂。一旦投資超越了行業能夠承受的能力,就是競爭的越來越激烈,競爭行為的越來越不規范。同時,如果下游行業需求量趨于平衡,產能過剩的矛盾就會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行業走向衰落。
對鋰礦行業來說,現在就斷定行業會衰落,還為時過早。畢竟,新能源汽車行業才剛剛興起,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多。一旦燃油汽車被切斷銷路,對新能源汽車來說,也會讓市場需求量更大。只是,這并不代表會帶給鋰礦行業,包括鋰電池行業的永遠是“增量”,而不會是“減量”。實際上,當一個行業發展得太過瘋狂的時候,其替代品隨時會出現,其風險也隨時會發生。
就鋰礦和鋰電池行業來說,目前就面臨著兩大風險。一是產品替代風險,一是政策規范風險。就前者而言,鋰礦價格如此上漲,鋰電池企業也是無力承受的。為什么寧德時代的凈利潤遠低于兩家鋰礦企業,就是鋰礦的價格太瘋了,讓鋰電池企業也承受不了了。因此,有些企業就開始研究其他方面,研究能否找到替代品了。如鈉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一旦替代成功,甚至效果比鋰電子更好,那么,鋰行業就會出現崩塌。
再來看政策風險,由于鋰礦企業瘋狂漲價,帶給鋰電池企業的,就是成本不斷上升,盈利空間大大縮小。一旦成本上升到鋰電池企業承受不了的地步,就是給電池漲價。如此一來,又把成本上漲風險傳遞給了新能源汽車企業。新能源汽車企業在補貼退坡的情況下,也面臨著一個承受能力的問題。要知道,如果不是經濟困難,為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補貼政策仍在維持。否則,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已經取消了。那么,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承受不了的情況下,就只能把負擔轉嫁給消費者了。
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消費者被轉嫁的這部分負擔,并不是必須承受的負擔,而是鋰礦企業的瘋狂帶來的。看看鋰礦企業的利潤增長,就足以能夠看出,這些成本是不合理的,是不該轉嫁給消費者的。一旦消費者不能接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面臨新的矛盾和問題,市場需求會出現萎縮,到時候,受傷的就是整個產業鏈。自然,政府也就會從政策上限制鋰礦價格的上漲,控制鋰電池價格的上漲,就有可能出現一邊產能過剩,一邊價格上漲受控,孰優孰劣,應當不難區分。
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機遇,但是,抓機遇不能盲目,不能有了機遇就瘋狂發展,還是要講規律。不講規律,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投資者。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給了鋰行業發展的機遇。但是,像現在這樣發展,風險是非常大的。因此,鋰礦企業必須加強行業自律,必須控制好漲價情緒,別毀了自己,也毀了行業。價格瘋狂上漲的結果,就是讓投資者和資本瘋狂進入,行業最終進入瘋狂拼殺階段。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