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把民族文化融入普法活動中,暢通了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普法“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基層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
依托民族方言提升普法理解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趣事、紅色故事為背景,組織民間文藝愛好者、文學愛好者等,聯合制作43部“多語普法”專題短片,定期深入民族貧困地區村寨播放。利用覆蓋全市1658個村(社區)的氣象大喇叭,推行普法“方言廣播”;打造“多語法治講堂”,用方言講述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故事、網絡社會熱點的法治案例,去年以來全市各級“普法課堂”共開講1.7萬次,覆蓋43.5萬少數民族群眾。
依托民族文化提升普法吸引力。組建普法“文藝隊伍”,借助山歌、桂劇、彩調以及漁鼓、瑤族猴鼓舞、白褲瑤銅鼓等特色文藝表演進行普法宣傳,群眾在領略民族文化的同時學習了法律法規。截至目前,河池市共組建530多個農村法治文藝隊、310多個法治山歌隊和彩調隊,舉辦普法宣傳活動3萬余場次,觀看人數達200多萬人次。
與此同時,河池市還通過建好建強普法戰地,提升普法影響力。建強“普法鄉村”。堅持普法下基層,配強配齊村(社區)法律明白人1658名,打造宜州區合寨村、金城江區東江鎮里仁村、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波川村等10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實現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普法活動的全覆蓋。在中小學配備兼職普法老師,建立36個校園法治基地、20個少年模擬法庭,培養廣大青少年從小養成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全市打造1658個“普法書屋”,配備法治刊物、法治圖書等6000余冊,切實增強普法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