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有12家上市銀行披露了業績快報。上半年,12家銀行在營收和凈利潤方面均增長,經營業績表現亮眼。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有10家銀行撥備覆蓋率高于300%,其中,常熟銀行、張家港行、無錫銀行、蘇州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更是超過了500%。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胡彩梅表示:“較高撥備覆蓋率意味著較高的機會成本,不利于利潤的合理利用。當前經濟形勢下,可以敦促上市銀行降低撥備覆蓋率,提高利潤水平,增加分紅率,提升投資者信心。”
此前,財政部曾就《金融企業財務規則》修訂稿公開征求意見,指出“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例,監管部門要求的撥備覆蓋率基本標準為150%,對于超過監管要求2倍以上,應視為存在隱藏利潤的傾向,要對超額計提部分還原成未分配利潤進行分配。”如此,遠超監管要求的高撥備覆蓋率,為何在當下的上市銀行中較為普遍存在?
胡彩梅分析稱,銀行撥備覆蓋率高說明銀行的吸收風險能力比較強,是銀行可持續經營的保障,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增強了銀行應對各種突發風險的能力。多家上市銀行維持比較高的撥備覆蓋率,也是增強投資者信心、提振股價的重要手段。“我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普遍較低,有部分投資者認為銀行的壞賬率不真實,較高的撥備率也是對外界擔憂的一種回應。”胡彩梅進一步補充。
不過,高撥備覆蓋率也容易打破商業銀行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胡彩梅認為,較高撥備覆蓋率意味著較高的機會成本,不利于利潤的合理利用。比如,利潤變成撥備后既不能增加股東權益,也不能補充資本金,相當于資金閑置,浪費稀缺資源。
當然,撥備覆蓋率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應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而撥備覆蓋率并不能準確反映銀行貸款的質量和撥備對損失的覆蓋情況,在胡彩梅看來,監管部門可以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對撥備覆蓋率進行逆周期調節,在經濟上行周期,貸款規模擴張,盈利能力強,可以適當提高撥備覆蓋率,為經濟下行期提供緩沖,因為風險暴露存在一定的時滯;在經濟下行周期,風險加大,降低撥備率有助于銀行將更多的資金用于處置不良資產,同時促使銀行釋放更多資金來支持實體經濟。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可以敦促上市銀行降低撥備覆蓋率,提高利潤水平,增加分紅率,提升投資者信心。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做大分母,對貸款分類更為嚴謹審慎,充分暴露風險資產;二是壓低撥備計提比率,做小分子。”胡彩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