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最新外貿數據,今年前7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出口13.37萬億元,同比增長14.7%;進口10.23萬億元,同比增長5.3%;貿易順差3.14萬億元,擴大62.1%。
對比上半年的數據,前7個月的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速均有所加快,外貿復蘇態勢越來越明顯。
從單月來看,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81萬億元,增長16.6%,比6月增速快2.3個百分點,比5月快7個百分點。其中,7月的出口總值達2.25萬億元,增長23.9%;進口1.56萬億元,增長7.4%;貿易順差6826.9億元,擴大90.9%。
受到此前疫情較大沖擊的長三角地區,正在穩步復蘇。據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合計進出口8.58萬億元,同比增長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個百分點。從月度來看,6月份長三角地區的進出口增速就已回升至14.9%,比5月份的增速大幅提高了10.1個百分點。
面對國際局勢緊張、新冠疫情反復等多重挑戰,江蘇各地及時推出穩外貿“組合拳”,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幫助企業保訂單、拓市場。依托強大韌性,江蘇外貿承壓前行,上交了一份穩步增長的“答卷”。
今年以來,外貿企業在生產、物流、用工等方面遇到不少難題。江蘇廣大外貿企業迎難而上、主動求變的同時,一系列助企紓困的政策也送來“及時雨”——省政府出臺“跨周期調節穩外貿14條”,幫助企業進一步減輕生產經營負擔;商務部門通過“外企與部門面對面”活動,一企一策協調解決外貿企業具體困難;為近萬名外籍必要經貿人員簽發來蘇邀請函,幫助企業關鍵人員返崗;交通部門上半年開行1000多列中歐班列,為外貿產品“出海”提供新選擇;出口信用保險等為代表的金融保險機構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讓外貿企業更有底氣;海關指導企業采用“陸海聯運”“公鐵聯運”等轉運模式,幫企業解決物流運輸“難點”。
此外,江蘇搶抓13個設區市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全覆蓋的機遇,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并全力布局海外倉建設。同時,加強32家省級公共海外倉的宣傳推廣,支持省班列公司和省屬外經貿集團加快建設布局海外倉。
政企合力之下,江蘇外貿運行好于全國、好于預期。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張二震說,江蘇外貿穩中有進,增速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個成績對于作為全國第二的外貿大省實屬不易。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產業鏈供應鏈有很強的韌性,對穩外貿起了極大的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外貿持續向好的背后,也離不開民企的韌性和活力。
數據顯示,前7個月,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為52.6萬家,同比增加5.8%。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11.8萬億元,同比增長15.3%,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0%,比去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
在近日召開的“2022年上半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張斌表示,今年上半年,有進出口實績企業達50.6萬家,同比增加5.5%。其中,民營企業42.5萬家,增加6.9%。民營企業出口同比增長18.5%,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至59.6%。與此同時,上半年新增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8.8萬家,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微外貿企業。
在“訂單流出”可控的背景下,前7個月,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前7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7.57萬億元,增長10.1%,占出口總值的56.6%。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9182億元,增長4.4%;手機4946.3億元,增長2%;汽車1757.4億元,增長54.4%。
同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2.41萬億元,增長15.2%,占18%。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6475.4億元,增長13.5%;紡織品5814.5億元,增長11.9%;塑料制品4021億元,增長16.3%。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認為,7月出口金額當月同比面臨多空交織的局面。一方面,7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錄得51.10,較前值下行1.10個百分點,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新訂單錄得49.0,較前值下行1.10個百分點,時隔24個月首次跌至榮枯線之下,預示全球需求進入收縮狀態,利空7月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另一方面,在二季度連續貶值的基礎上,7月人民幣匯率繼續貶值0.67%,2021年同期基數大幅下行12.85個百分點,又形成利多因素。
張斌提出,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高、困難大、不確定因素多。世界經濟滯脹風險顯著上升,多個主要經濟體持續加息,貿易增長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