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國家隊下場熱推,個人養老時代要來了?
個人養老金能抵扣個稅了?每年最多抵12000元?
前天,國常會明確了個人養老金制度稅收優惠政策,政策規定,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
政策公布之后,各種以“重大利好!”、“事關10億人!”為標題的相關消息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但很多人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到底怎么個利好法了,跟我到底什么關系?還有人感慨啊,漢字可真博大精深,每個字都認識,合在一起怎么就看不懂呢?
接下來,本文就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解讀一下這個政策,到底什么意思?
首先我們來聊聊這個個人養老金。
消息一出來,大家的疑問都很多,有人問:我公司交的養老金也可以申請額外一萬二的抵扣嗎?確實,對于很多年輕人或者不太懂保險的人來說,養老保險就是一種上班時存,退休后領的錢,熟知的也只有社保。
其實,我國的養老金體系是由三大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就是我們最熟知的社保,是由公司和個人共同繳納。第二支柱,由雇主發起的年金制度,這就是我們俗稱五險二金中的第二金,是極少數的企業提供給員工的福利,全國大概只有4%的人有。第三支柱,就是商業養老保險,這是國家正在積極推動的,我們可以自主購買的。
所以很顯然,公司繳納的社保是不參加抵扣的。
第二個問題:個人養老金抵扣個稅是怎么抵扣到我們頭上的呢?又能抵扣多少?
這么說吧,假如你是一個年收入10萬的普通工薪階級,那么本來你全年所得稅率是10%,但是如果你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買10000塊錢基金的話,可以減免10000*10%的所得稅,差不多就是1000塊錢,相當于9折買養老金了。
那如果你是一個年收入超過100萬的高薪人士,那你的全年所得稅率是45%,買10000塊錢基金的話,可以減免45%就是4500塊的個稅,等于5.5折買養老金了。也就是說,對于越高薪的人,稅優力度就越大。所以,就像官方說的那樣,這是為了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推出的政策。為了鼓勵我們使用這個賬戶,國家也給了點好處,那就是享受這個稅收的優惠嘛。
那么問題又來了,國家為什么這么鼓勵個人養老?
歸根結底,是我國的養老金正在枯竭?,F在已經開始延遲養老金的發放,開始推遲退休年齡了,隨著老齡化不斷加深,社保虧空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2021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入 4.4 萬億,支出 4.1 萬億元,勉強還能保持平衡。但一旦老齡化加劇,就會入不敷出。2019 年時,社科院就曾預測,如果繼續這個趨勢,2028年養老金就會出現負數,2035年就會徹底耗盡。這意味著,如果還不做出改變,1972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很有可能退休之后就領不到國家養老金。所以,從4月開始,國家就提出了要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購買、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
當然,大家也不要對個人養老金那么抵觸。要知道,其他國家對第一支柱的依賴可沒這么高。比如美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例達到了90%,美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在2020年只占比7.7%。
為什么總有人說中國金融業發展并不成熟,其實我們正是不成熟在這些基礎結構上,養老體系結構的失衡就是其中的典型。而這個稅優政策的推出,正是為了保住國家養老金這個蓄水池的持續性。要改善我國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的結構,推動個人養老發展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 關乎10億人的個人養老金稅優政策 到底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