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振興,創新的工作方法、過硬的人才隊伍缺一不可。2021年,我區圍繞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組織實施“鄉村振興+行動學習”三年計劃,以實施重大農業項目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行動學習為抓手,探索打造推動鄉村振興和助力干部成長深度融合、雙向促進的新模式、新載體。
在落實自治區有關“鄉村振興+行動學習”計劃過程中,合浦縣結合實際,在全縣15個鄉鎮全覆蓋打造縣級“鄉村振興+行動學習”項目,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學中干、干中學,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破瓶頸、破堵點、破常規、破模式,不斷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年多來,“鄉村振興+行動學習”作用漸顯,推動合浦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打造了萬畝豇豆、萬畝蝦塘、萬畝水果等系列“萬畝”富農產業,建設了一批產業項目。最近,自治區公布2021年度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合浦榜上有名。在此過程中,行動學習的工具、方法、思路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對該縣的鄉村產業發展起到了怎樣的“化學反應”?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1如何解難題?團隊作戰,打通項目任督二脈
“這是我們投入2500萬元新建的屠宰冷鏈車間,有3條生產線,已完成設備安裝。”8月19日,合浦縣和潤肉鴿產業示范區基地負責人何光東告訴記者,車間半自動化生產線投產后,可將基地養殖的肉鴿進行屠宰加工,入袋包裝后進入超市銷售。這意味著延長了基地的生產鏈條,打通了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
該基地始建于2013年,是目前廣西硬件標準、養殖技術領先的種鴿養殖基地之一,現存欄種鴿10萬對,年產種鴿2萬對、肉鴿200萬羽。
“頭幾年基地生產規模不斷變大,但很快到了發展瓶頸。規模擴大并不意味著效益增加,由于產業鏈不完整,反而面臨更高的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何光東介紹。去年,合浦縣和潤肉鴿產業示范區被列入自治區首批13個“鄉村振興+行動學習”試點項目之一,這一問題被擺到了臺面上。
只有破瓶頸、破堵點,項目才能持續發展。合浦縣打破部門界限,從縣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財政局等12個部門遴選29名干部組成項目團隊。這些來自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干部群策群力,以行動學習工具方法為抓手,共同深入研究解決問題方法。該基地原本無星級,團隊運用“收益/難度”矩陣剖析方法,直觀展示了基地的現狀與不足,經討論,確定了將基地創建為自治區五星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目標,力爭一步到位。
“這就要求基地延長產業鏈——建設屠宰冷鏈,擁有綠色食品檢測設備等完備功能,”項目團隊成員李斌說,“通過養殖、加工、銷售服務的一二三產融合,提升產品附加值。”
針對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土地、資金、人員等問題,團隊成員綜合運用魚骨圖等工具方法,將問題具體化、措施清單化,撬動團隊成員所在單位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我們先后到南寧、柳州等6個示范點觀摩取經。”項目團隊成員賴春艷介紹,項目實施過程中共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16個。2021年,和潤肉鴿產業示范區基地成功創建五星級自治區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并新增為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產業輻射全縣14個鄉鎮40個行政村。
除了和潤肉鴿項目之外,為破解諸多重點和難點問題,推動行動學習成果落實,一年來,合浦縣共組建了現代漁業項目、豇豆優勢區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等15個“行動學習”團隊。
2如何育人才?“學”“干”結合,培養產業發展能人
近日,在沙崗鎮的種鵝養殖與鵝苗孵化產業園內,負責人蘇淵祥拿著手電筒正小心檢查最新一批產出的鵝蛋。“什么時候留種鵝,這會影響種鵝產蛋季節。”蘇淵祥介紹,他通過“反季節”技術調整種鵝的產蛋季節,使種鵝能夠在非繁殖季節繁殖產蛋,保證全年不間斷的市場供應。
這一特色養殖技術極大提高了產業園種鵝銷售競爭力。作為致富帶頭人,蘇淵祥將種鵝技術傳授給了100余戶農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浦縣結合“鄉村振興+行動學習”項目實施,常態化開展致富帶頭人、農業電商、種養殖等培訓,培養一批產業發展能手。截至今年8月,該縣已舉辦行動學習培訓研討260多期,參與9500多人次。
“大家把各自觀點寫在便利紙上,寫完了貼到墻上,同樣的觀點放到一起。”日前,石灣鎮人大主席潘倩遠組織干部運用頭腦風暴等行動學習工具,為當地豇豆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石灣鎮豇豆種植約5.6萬畝,是遠近聞名的“豇豆之鄉”。如何讓產業進一步做強?“我們就是要通過‘行動學習+’,推動干部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思考,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潘倩遠說。
一次次研討讓問題看得更清楚,發展思路也更明晰:目前該鎮正全力解決農用水缺乏等生產困境,并利用農產品物流中心等載體,架起“種植、包裝、銷售”的橋梁,有效拓寬豇豆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學”與“干”中培養人才。合浦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維娉介紹,該縣大興行動學習之風,推動領導干部掌握行動學習“問題導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法,持續提高鄉村振興工作能力。
3如何興產業?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模式
池塘之上,架設著連片的太陽能板;池塘之中,魚蝦游動。這個“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項目,是位于西場鎮的信義漁(農)光互補光伏電站。電站規劃用地約6000畝,完全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3.6億度。
該電站是西場鎮開展行動學習的成果。該鎮有3萬多畝低產和撂荒蝦塘,如何盤活這沉睡的資源?西場鎮積極組織干部、相關業務骨干、村兩委干部參加縣級“鄉村振興+行動學習”系列培訓班,多次以頭腦風暴等行動學習法開展集體研討,尋找可行性方案。
“我們最終形成共識,加大土地流轉,將小塊零散魚塘轉變為大塊連片魚塘,推行集約化、規?;B殖。”西場鎮黨委書記劉鋒介紹。該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企業將對蝦養殖與光伏發電結合,讓低產撂荒的蝦塘和灘涂得到綜合開發利用。
實施“鄉村振興+行動學習”項目以來,合浦縣15個鄉鎮梳理各自面臨問題,并因地因村施策,創新發展模式發展特色富農產業。閘口鎮群策群力,按時完成1000畝土地的流轉工作,助力總投資超億元的臺資農業合作項目簽約落地;沙崗鎮去年9月至今新增連片土地流轉超過1000畝,全部用來引進及擴大彩椒、哈密瓜等大棚果蔬設施農業產業。
2021年以來,合浦縣成功創建2個自治區五星級特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累計創建自治區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8個;新增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3家,13個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公館鎮香山村因雞嘴荔上榜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行動學習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一種新的工作方法。”原北海市社科聯主席、現任北海市政協學習與文史委副主任伍朝勝一直關注農村農業發展問題。他認為,合浦縣在推行“鄉村振興+行動學習”項目時,以點帶面,與本地特色農業產業緊密結合,注重解決產業遇到的現實困難,通過群策群力,找準“真”問題、探討新舉措,是一次很好的經驗探索,為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