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資訊 >

廣州“繡花功夫”修繕古村 讓傳統村落在嶺南上各彰其彩

說起塱頭村的“威水史”在廣州市花都區可謂家喻戶曉,歷史上該村曾有69人在科舉中高中,其中13人考取進士,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村”。作為廣州市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多年來,塱頭村不斷挖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先后修復祠堂、書院、古道等遺產,成為研究、觀賞嶺南古村落的標本。

鑊耳屋、風水塘、石牌坊、古碉樓,嶺南古村的美麗風光散發著典雅古韻,勾起人們的懷古情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廣州市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古村落文化振興為切入點,探索農村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目前,廣州市住建局已發布《廣州市鄉村風貌修復提升工作指引》(下稱《指引》),明確以“尊重自然美、展現個性美、保護生態美”為導向,堅持系統保護、完整保護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全面參與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如今,塱頭村、洛場村、瓜嶺村等美麗鄉村已率先邁開步伐,因地制宜開展“織補”式微改造,推動特色差異化發展,讓千姿百態的傳統村落在嶺南大地上各彰其彩。

1“繡花功夫”修繕古村歷史風貌

墻貼墻、院挨院,成排的祠堂書院遠看甚為壯觀,門前碧綠的風水塘荷花盛放,夏日里,塱頭村村民總愛坐在塘邊的大樹下納涼??粗矍鞍唏g的舊磚墻,仿佛讓人一下子穿越回元朝至正年間,600多年前塱頭村剛剛建立,西通“深潭”東接巴江,清幽自然的人居環境,讓這里成為了人杰地靈的“進士村”。

塱頭村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388座,歷史上最多時有祠堂、書室、書院共34座,炮樓、門樓10座,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文化特征。塱頭村自古尊師重教,崇尚“耕讀文化”,提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統價值觀。

為保護傳統村落歷史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起,花都區炭步鎮在古村后另起新村,將全村2500余戶人轉移至新村居住,人居環境變好了,古村也迎來了整體保護活化的新機遇。自2009年來,塱頭村累計投入約8180萬元,現已完成17間書室祠堂修葺,主要巷道、綠道修繕,10余間古民居修復,以及綠化改造等21項名村建設工程,成功入選廣東最美古村落三十強,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并列入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目前,鎮里正在對近光里巷口書室進行加固修繕。這是一座典型的書室建筑,也是廣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修繕以還原真實風貌、最低干預、原材料工藝為原則進行設計施工,預計今年可以完工。”花都區炭步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單只是依靠政府,一些熱衷于古村落保護的民間人士也為塱頭村保護活化貢獻了力量。

2016年,建筑設計師范淦昌從中國臺灣來到這里。他的出現為塱頭村的書院、民居的改造帶來了勃勃生機。“范老師本人就是建筑設計師,他熱愛這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如今已把家安在塱頭。”炭步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短短五六年間,范淦昌憑著一身專業技術和沉得住耐得住的心態,共為村里修繕了10余間民居,讓古老的磚瓦在修舊如舊的“織補”中重煥生機。

走過大江南北,范淦昌最終安家塱頭,對此,他這樣解釋:“我的祖籍在梅州,我的根在廣東,塱頭村讓我感到了濃厚的嶺南文化底蘊,特別是這里對讀書和孝道的提倡,至今也是值得我們中國人發揚的價值觀。”

在這份熱愛下,范淦昌把團隊和資源都帶到了塱頭村,在《指引》的框架下,以“繡花功夫”致力恢復村居原貌,在斷垣殘瓦中接續歷史文化脈絡。同時,他還在微改造中兼顧現代人使用的舒適性與便捷性,為日后的活化利用打下基礎。

為規范各區相關部門及社會力量自主改造的規范性,廣州市住建局在《指引》中劃分了五類鄉村風貌分區,形成八類鄉村風貌要素,形成了兼具法治化和個性化的鄉村風貌保護指引,為全市美麗鄉村建設錨定了方向。

2社會資本助力守護文化遺產

近年來,嶺南古村憑借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們慕名而來,他們當中不乏范淦昌這樣的人,帶著技術、資金和對歷史文化的一腔熱愛扎根鄉村。廣州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不斷聚合多方力量整合社會資本,一同為傳統古村落保護活化利用添磚加瓦。

今年,塱頭村又傳來新的好消息,花都區委、區政府與廣東省唯品會慈善基金會達成合作,現已正式啟動塱頭村鄉村振興項目,將在塱頭村內建設鄉村振興文化中心,通過公益性投入打造多元文化休閑設施,進一步用活文化資源,彰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底蘊。

歷史文化遺產自帶升值潛力,當前,廣州市多條傳統古村已經“名花有主”,吸引了社會資本的關注和注入。在增城區瓜嶺村,為守護文化“傳家寶”打響“百年古村”品牌,瓜嶺村摸查20余處文物點,打造“水鄉古村”新鄉村示范帶。

自2015年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后,瓜嶺村愈加注重原鄉特質保護和鄉村文創產業發展,通過引入廣州吾鄉美地鄉村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瓜嶺村以文旅生態融合為抓手,高標準修繕舊村居,引入文創工作室、高端民宿、非遺展示等業態,目前,全村已完成50余棟舊院落加固整修和內部裝飾。

在不征、不拆、不遷的保障下,村民積極參與瓜嶺村新業態,吾鄉瓜嶺創意園、吾鄉瓜嶺商業街、古德農創園等新興項目在改造空置廠房的基礎上,完整保留了村民的家園,并為之提供了就業崗位與可持續的穩定收入,瓜嶺村民獲得了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與工資性收入的多元生活保障。

在村落文化傳承的前提下,經過微改造后的村居搖身一變成為僑鄉文化博物館、非遺文化展示體驗區、鄉村圖書館和鄉村文化藝術空間等公共文化場所,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為鄉村吸引了設計師、藝術家、文創團隊等新瓜嶺人。

美麗鄉村建設為古村落活化利用打下基底,廣州市各區在創建美麗鄉村的同時,根據《指引》多措并舉挖掘自身歷史文化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路徑。

黃埔區在全市率先出臺區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和聯動工作機制方案,全面摸查十類古遺存“家底”,形成歷史文化保護一張網;番禺區將各大景觀串珠成鏈,注重打造富有廣府鄉土文化氣息的歷史文化建筑群,重塑古村群落肌理;從化區則以村史館建設為抓手,注重對各村歷史的挖掘,充分展現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激發廣大村民對美好家園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讓鄉愁鄉情在保護活化中升溫。

光陰日復一日,游移在古老的屋檐上,千年商都與嶺南古村在歷史的長河中并肩而行,共同勾勒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完整風貌。范淦昌知道,下一個五年他依舊會在塱頭村里“修修補補”,屆時,他期待在此間經營一座咖啡屋和一間老式書院,那是他理想中生活的模樣。

關鍵詞: 歷史文化 公共文化場所 鄉村旅游 文化遺產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