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圖賞 >

讓“沉睡”荒地重煥生機!廣東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穩步推進

在汕尾陸豐市城東鎮上陳村,昔日蘆葦叢生的撂荒耕地,如今已是連片金黃的水稻田。田間成群棲息的白鷺、空中盤旋的農用無人機,與遠處往來穿梭的高鐵列車、山上緩緩轉動的巨型風車,構成一幅動靜結合、濃淡相宜的美麗鄉村圖景。

“地還是這些地,只是現在重新恢復了生命力。”陸豐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與植保植檢股股長李榮祿望著眼前這一幕,高興地說。事實上,耕地撂荒不僅荒廢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制約著糧食生產,喚醒“沉睡”的耕地,是端牢飯碗的根本“糧”策。

目前,廣東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正穩步推進。去年5月,我省率先在全國利用衛星遙感等新技術,對15畝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開展摸底調查,2021年全省復耕復種撂荒耕地85.89萬畝。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省將完成現有連片15畝以上可復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

記者深入廣東多地發現,大部分地方采取鼓勵村民自行復耕或村集體代耕、委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耕種,或交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包等方式,破解撂荒地復耕復種難題。與此同時,種糧補貼、撂荒地復耕補助等惠農政策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種糧主體的積極性。

農民多得利??

讓“沉睡”荒地重煥生機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學科指導專家徐培智分析道:“廣東是常住人口大省,又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但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糧食自給率并不高,這一省情決定了保護好耕地、建設好農田、耕種好農田的重要性。”

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民外出務工、耕種條件差、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損壞……盡管造成耕地撂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尋找撂荒地復耕復種之道,而這其中,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至關重要。

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獎補政策是普遍做法。例如,惠州市惠陽區規定,對省農業農村廳下發的撂荒圖斑復耕復種者給予一次性補貼500元/畝,同時還有購肥優惠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大戶獎補、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韶關市仁化縣投入840萬元對連片耕地種植水稻、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防治耕地“非糧化”和新增水稻種植等4個項目給予獎補。

“全部補貼到位后能拿到將近2.4萬元。”這幾天,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高蓮村的種糧大戶歐偉強正忙著搶種晚稻,他今年在村里承包了80多畝耕地,其中20.88畝是撂荒地。提到今年的早稻收成,他粗略地算了一筆賬:“今年早稻畝產1000多斤,收購價是每百斤124元,除去土地流轉、農資、人工等成本近1000元/畝,加上各種補貼,還能賺4萬多元。”

陸豐市則在補貼撂荒復耕地300元/畝的基礎上,對鎮村給予100元/畝工作經費補貼,后續兩年補貼200元/畝,有效提升鎮村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和流轉工作的積極性。

“鼓勵農民、農業企業養成愛護土地的習慣,讓農民種糧有盼頭。”陸豐市委副書記、市長高火君表示,陸豐市通過成立撂荒復耕服務隊、因地施策、改善生產條件、調整種植結構等技術路徑,大力推進全市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

此外,各地在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上還探索出多種“解法”,如惠陽區秋長街道官山村湖秋忽村民小組與企業合作,引入袁隆平院士深圳創新團隊共建示范基地,在撂荒20年的約150畝農田里種上了水稻;惠東縣高潭鎮促成鎮辦企業與村委“聯姻”,對2000畝撂荒地進行代耕代種,等等。

村集體代管??

讓“復活”良田不再丟荒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從省級層面逐級分解下達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將糧食產量目標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今年9月1日起將施行的《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也首次在省級地方性法規中對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作出制度性安排。

與此同時,各地相關部門也制定相應措施,如惠州市惠陽區通過與每個鎮村簽訂和發放“三書一函”(一份責任書、一份告知書、一份承諾書、一份提醒函)的形式,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責任層層壓實。

“以前這里就是一片荒地,這些道路溝渠都是后來才有的。”車輛沿著一條平整的機耕路盤旋而上,駛入惠陽區平潭鎮新田鋪村的山溝里。望著眼前的200畝稻田,平潭鎮黨委副書記吳釗鈞嘆了口氣說道:“之前路不好走,大機器也上不來,單靠人力耕種沒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外出打工了。”

今年以來,新田鋪村將村民丟荒的土地全部統一流轉到村委,由村集體出資,進行機耕路和水利設施修復,并統一種上了水稻。

吳釗鈞告訴記者,在這片重新修整的農田里,有一部分水稻是由附近城區的家長帶著孩子親手種植的。“接下來我們將嘗試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吸引城市的小朋友過來研學,將這個地方打造成一個文旅融合項目。”

如何讓撂荒耕地“復活”后不再丟荒?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古幸福認為,由于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黨政同責,撂荒耕地委托給村集體后,再由村集體代耕代種或流轉,并對撂荒1年以上、2年以上和動員仍不耕種等情形依法依規采取行政制約措施,是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長效之舉。

以惠陽區良井鎮矮光村為例,坐落于該村的“良井原鄉”農旅綜合體是珠三角市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然而,受疫情影響,這里原本配套運營的100多畝農田已撂荒2年多,直到今年春天才重新種上水稻。

“這片農田當時流轉給了某企業,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了撂荒,今年我們村集體以1300元/畝的租金重新流轉回來耕種。”矮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仁聘告訴記者,對于流轉回來的土地,村集體將水稻播種、噴藥等環節交給農業生產托管,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種植的水稻預計今年能為村集體增收超10萬元。

小田并大田??

適度規模經營讓荒地變“寶地”

趁著晴好天氣,汕尾陸豐市華鑫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下稱“華鑫盛公司”)的農機手騎上小三輪,載著農用無人機和科學調配好的農藥,來到水稻田邊開始作業。不到1小時,眼前100多畝稻田的農藥噴灑工作就完成了。

“只有把碎片化土地整合成集中連片的大塊土地,才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華鑫盛公司總經理陳宏昌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公司陸續流轉了近2000畝耕地,其中大部分耕地已撂荒多年,通過修復水利設施、清除雜草、平衡土壤酸堿度、翻新平整土地等,目前已完成1500畝撂荒地的復耕復種,剩下的土地也已完成備耕,等時機成熟,便可種上第一造優質甘薯苗。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陳村人,陳宏昌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情:“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田,但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去了,每次回來看到農田荒廢都覺得很可惜。”2年前,在深圳已事業有成的陳宏昌回到家鄉,在得知村“兩委”正在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時,一個深植在他心里很久的念頭開始生根發芽——讓千畝荒地變回良田。

“剛開始確實比較難,許多農戶不太理解,也不愿意出租土地用于集約化經營。”陳宏昌告訴記者,彼時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流轉起1100多畝耕地,由公司進行全程機械化耕種,農戶可以得到每年每畝300元的租金。對于有耕種意愿的農戶,公司則在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另外安排土地給他們耕種。“如果他們不種了,可以重新交給我們,確保這些耕地不再丟荒。”陳宏昌說。

今日雜草叢生淹浸盡,明天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是開荒復耕之初,陳宏昌向鄉親們許下的承諾。如今,站在田埂上,眼前的千畝荒地已恢復往日的生機,陳宏昌感慨萬分:“這是復耕后的第三造水稻,前兩造畝產只有300—400斤,今年測產已能達到畝產800斤。”說話間,他那黝黑精瘦臉上的笑容舒展開來。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農副產品 人居環境 鄉村旅游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