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開啟云端種田模式,這些在北京市順義區已經變為現實。記者從順義區農業農村局獲悉,順義區通過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傳統菜田提質升級,目前全區4100余棟蔬菜大棚和150塊露天菜田已建成“數字菜田”。
“數字菜田”分布于張鎮、木林鎮、龍灣屯鎮、趙全營鎮、高麗營鎮等15個鎮,設置大棚環境監測設備、農田小型環境氣象站、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等,幫助種植戶通過設備監測大棚作物需要的生長條件,智能控制各設備的工作狀態,實現數字化管理,蔬菜種植達到降本增效。
在順義區南彩鎮西紅柿育種基地,北京天農嘉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郭澤紅正在熟練地操作著卷簾機,“以前一個人只能一個一個操作,費時費力,現在的卷簾機系統可以同時操作四五個,提升效率特別明顯。”她說,公司有種植大棚76棟,其中安裝了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20臺,自動卷簾機10個,農田小型氣象站76個,使用這些設備,種菜越來越簡單高效了。
記者在基地大棚內看到,西紅柿秧長勢旺盛,一個個西紅柿紅彤彤的。大棚內部,“數字菜田”控制箱、物聯網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一目了然,它們全天候“駐守”在大棚內采集著農作物的生長數據,并將信息回傳至“數字菜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打開手機端的“數字菜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作物生長環節的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實時顯示。從以往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熟練地“云端”巡田、遠程管理、數字化管理,順義區農民種菜越來越從容和自信。數字菜田項目承建單位北京福通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經理楊恒表示,以前是憑經驗,現在是智慧種田,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運用,數字菜田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豐富。
“數字菜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準確掌握作物生長發育周期性環境數據,及時提供病蟲害等異常預警信息服務;實現蔬菜種植農事生產活動在線化和數據化,提高蔬菜生產標準化水平,為質量安全追溯和大棚房使用監管建立數據基礎;對化肥、農藥農資出入庫和使用情況進行數字化記錄,提高農資精細化管理和蔬菜產品安全管理能力。楊恒表示,通過大棚內物聯網設備采集的信息匯集到平臺上,每個農民可以看到自家大棚種植的數據,通過手機就可以遠程操控水肥一體機和自動卷簾機,在家就可以種大棚了。
順義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根據經驗種菜,現在實現種菜精細化、大數據管理,同時新建的“數字菜田”監管中心、農情監測指揮中心等也幫助生產管理實現數字化實時監管,該區農業農村局可以根據大數據指導農業生產。
順義區將全區近100家蔬菜種植經營主體的152個園區納入“數字菜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管理。目前,全區已實現菜田信息化建設覆蓋面積近2.5萬畝,信息化應用覆蓋率達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