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資料圖】
見微知著。分析一個集團公司的發展狀況,或許不能只看其業績大盤的規模,而不看其營收結構方面存在的短板。甚至只看大盤,還會導致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3月底,以大健康為主題的復星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國際”)及其附屬公司公布2022年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總收入人民幣1753.9億元,同比增長8.7%。從千億規模的營收來看,復星是名副其實的行業獨角獸。不過,過去一年,復星國際個位數的增幅,以及凈利潤的大幅下滑,卻將復星集團增長放緩的尷尬暴露無遺。
而深入分析復星每個業務板塊的發展現狀,或許能夠看出問題所在,而通過其波瀾不驚的財報,也足以看出外界對于復星缺錢、發展潛力不再的質疑之聲,并非空穴來風。
凈利潤下滑,投資者正在喪失信心
該公司自創立以來一直深耕大健康產業,目前大健康產業已成為復星生態系統的支柱板塊,業務覆蓋藥品制造與研發、醫療服務、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藥分銷與零售、健康險與健康管理、健康消費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來復星國際大手筆拋售資產,與此同時,報告期內歸屬于母公司股東之凈利潤為5.4億元人民幣,相比2021年同期的100.8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下降94.7%。由此也導致投資者十分“恐慌”,甚至關于復星缺錢、發展下行的各種猜測與觀點,也甚囂塵上。
據觀察,自2019年開始,復星國際在出售資產與減持套現方面動作頻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外界將其視為緩解復星債務壓力而不得不“割肉”,但是按照官方的理解,則是戰略聚焦、“減肥瘦身”。
眾所周知,復星集團的掌門人郭廣昌是投資界的大咖,經常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巴菲特”,而他白手起家的故事,更是充滿著傳奇色彩。從郭廣昌投資青島啤酒并加倉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到投資百億元打造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高端旅游地產項目,郭廣昌一直在用個人的情懷與商業眼光,上演著投資界的神話故事。
數十年過去,復星也成為了一家資產橫跨中國和海外的大型集團,劃分出快樂(含旅游文化等)、智造(含礦業、制造等)、富足(含保險、資管等)、健康(含醫藥等)四大業務板塊,劍指中國乃至全球一流,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復星系參股或者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就高達8500億元、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也在1800億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復星旗下的復星醫藥集團。據復星官網介紹,復星醫藥的前身公司于1994年成立,并于四年后即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10年后,該公司更名為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首批入選滬深300指數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之一,同年,復星醫藥的研發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研發中心。2012年,復星醫藥于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截至2020報告期末,復星集團持有復星醫藥38.62%的權益。據了解,復星醫藥為復星集團的核心子公司,并在集團內占據極大的份量。
不過,去年9月初,復星醫藥披露了大股東復星高科技的減持計劃。起因卻與其不斷擴張,并在疫情之初押注mRNA新冠疫苗(復必泰)等概念有關。彼時,因為復星醫藥被資本熱捧,市值一度高達2000億元。
不過,由于復必泰在內地市場遲遲未獲批復而無法上市,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紅利結束,其股價也接連下挫。如今的市值,也僅僅在550億元左右徘徊。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復星醫藥自1998年落戶上交所以來,復星高科技的首度減持。
而且,過去十年中,復星高科技曾六度增持復星醫藥,合計總金額約27億元,可見復星醫藥在復星系中的地位之高。而此番押注失策,也讓復星不得不割肉斷腕,迅速止損。
由此,也讓復星醫藥的定增對象被“套牢”,甚至讓一些投資公司因此被牽連。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持倉復星醫藥的基金多達354家,相較一季度末增加了238家。讓投資者十分迷惑的是,自去年7月,復星醫藥一直處于各種利好消息中,所以在這次復星系的減持操作中,這類投資機構可謂“神不知鬼不覺”,就跟著復星跌入深淵。
除此以外,據媒體公開報道,2022年復星的資產退出動作頗大,包括系統性處置鋼鐵板塊資產,轉讓永安保險部分股權,沽清或大幅減持青島啤酒、招金礦業、中山公用等。據分析,復星頻繁“變賣”資產,或許是其負債壓力所致。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復星國際現金、銀行結余及定期存款達1005.6億元;總債務占總資本比率為53.2%。
只是,復星通過減持套現的方式來“減肥瘦身”,丟掉的卻是投資者的信心。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對于其緩解債務壓力幫助多大,也十分存疑。甚至有市場有觀點認為,大幅減持復星醫藥或是復星集團乃至郭廣昌最后悔的事。
增收不增利,投資保險成拖累
據分析,復星集團負債累累的原因,要歸因于其大手筆投資保險業務,復星集團也因此備受外界質疑。據了解,復星集團曾大手筆布局國內外多家保險公司,但實際上卻是“廣而不精”。
在2022年,復星集團保險業務凈虧損16億元。復星國際對此解釋道,保險業務的虧損,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導致保險公司持有的投資價格下跌,以及被投保的自然災害損失影響;資管業務的損失,主要因為資本市場波動令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
直接拖累復星集團整體盈利水平。復星集團因為保險業務而帶來的壓力,通過其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即可窺見一斑。
數據顯示,公司非流動負債規模近幾年小幅減少,但流動負債規模增長較快。與此同時,復星國際的非流動資產也出現了縮水。報表顯示,公司2022年非流動資產同比下滑大約166億元,至4469.22億元。這也意味著,其盈利能力與償債能力都十分存疑。
而其凈利潤大幅下降94.7%,也歸因于其健康、快樂、富足和智造四個業務板塊凈利潤表現都不容樂觀,數據顯示,除了旅文在內的快樂板塊實現同比增長外,其他業務利潤悉數下滑。而且,除了保險業務巨額虧損外,同為富足板塊的資管業務,2022年也虧損了19億元。
與復星大額虧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大盤營收依然微增8.7%。由此也足以看出,增收不增利才是復星集團的真實情況,而多個板塊同時下滑的境況,也顯然會讓復星集團焦慮不已。
手握好牌卻難出牌,大肆擴張恐難“救場”
復星一面在瘦身減持,另一面卻并沒有減緩擴張的步伐。例如,據報道,去年10月,復星系旗下A股上市實體豫園股份公告,與螞蟻集團聯合拿下上海黃浦區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16宗地塊,作價129.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地塊被當地人譽為“四大地王”之一,就在外灘及黃浦江附近,與上海市核心地標豫園、城隍廟緊鄰,甚至被媒體稱為“王炸”項目。為此,復星集團也是蓄勢已久,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甚至堪稱復星發展史上的最大手筆。
只不過,房地產項目向來就是盤子大了難消化,該地塊的開發難度,也讓一般開發商敬而遠之。據了解,彼時黃浦區還要求通過這塊地,未來在地價之外至少獲取264億元的稅收。
而反觀復星集團當前的發展情況及現金流處境,也不得不令人擔憂,復星集團是否能讓該地塊真正發揮價值。
與此同時,因為新冠疫苗概念股元氣大傷的復星醫藥,也于2022年11月底,通過控股子公司及孫公司,收購歐洲創新藥合作研發生產組織(CDMO)公司Cenexi的全部股權。
除此以外,2022年末的復星旗下時尚板塊、擁有著名高級時裝品牌Lanvin的復朗集團通過SPAC登陸紐交所。不過由于目前這個時尚集團尚未盈利,投資者并不看好,交易首日收跌22.93%。
實際上,復星集團的資產很多,其激進的布局也可謂此起彼伏。時至2023年,隨著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復星集團似乎更為激進,甚至在主業以外的礦業方面投資加碼。
據媒體報道,今年1月中,復星集團旗下海南礦業公告,擬斥資1.18億美元、即約合人民幣8億元,通過入股一家英國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拿到一處非洲馬里鋰礦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氫氧化鋰、碳酸鋰等制品一路下跌,甚至截至4月中上旬,氫氧化鋰噸價距離最高點的60萬元已經近乎腰斬。因此,也有投資者不免擔心,這是復星集團抄底進入,還是步醫藥股的后塵?
通過復星國際的投資布局足以看出,目前復星似乎還是一種遍地撒網、重點培養的投資邏輯。而其在負債壓力山大、經營層面增收不增利同時,卻越發變得激進,似乎是其發展焦慮所致。
結語
作為千億元營收規模、超500億元市值的獨角獸企業,復星集團無疑手握一張好牌。不過,原本押注大健康賽道的復星集團,近年卻將其觸角伸向了保險、資管、房產、等領域。
雖然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之下,復星集團通過減持套現等方式減少在核心業務以外業務的投入,試圖減肥瘦身,但是系列舉動并沒有被資本市場解讀為積極信號。相反,因為復星集團大幅減持其原本重倉的復星醫藥等,從而讓投資者對復星大盤也逐漸喪失了信心。
因此,復星國際的股價也隨之“跌跌不休”,而其未來之命運,能夠依靠其繼續擴張的激進策略獲得改變,尚未可知??梢灶A見的是,一旦復星再次出現投資戰略的決策失誤,恐怕會給復星的未來發展,帶來不可承受之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