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豐收季還有多遠?
作者:樹知
(資料圖)
編輯:茂貞
風品:彥規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一向以自研出圈的百濟神州,交出一份“喜憂交加”的2022年度成績單。
喜的是,核心產品百悅澤和百澤安入選國家醫保,全球市場放量增長。
憂的是,虧損達到歷史新高、年虧136億元,疊加研發高投入,盈利仍遙遙無期。
不禁疑問,三地上市的榮光背后,燒錢何時到頭?如何回報投資者?
1
6年虧超437億 科創板“虧損王”?
2月27日,百濟神州發布業績快報:2022年營收達95.66億元,同比增長26.1%。
相比2018年的13.10億元,四年漲幅7倍,規模成績單足夠拿得出手。
然遺憾的是,體量擴容并沒帶來規模效應,反而虧損加大。
2022年歸母凈利-136.42億元,虧損同比擴大39.95%;扣非凈利-138.24億元,虧損同比擴大38.68%,虧損額竟比營收還多!
上升到板塊層面,截止2023年3月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有504家披露了2022年業績快報。其中419家歸母凈利盈利,占比超過8成。百濟神州虧額最大,或成2022年科創板公司“虧損王”。
對此,百濟神州表示,虧損加大主因合作收入下降以及匯率波動影響所致。
據官方披露,2022年凈虧包含非經營性費用約15億元,該部分非經營性費用主要來自美元走強。
然拉長維度,百濟神州一直深陷虧損泥潭。
2017年至2022年分別虧損9.8億元、47.46億元、69.14億元、113.83億元、97.47億元、136億元,6年間合計虧超473億元。2021年好不容易虧額同比下降,讓外界看到希望,2022年又反手一個大增、虧額創出新高。
百濟神州完整證券簡稱為“百濟神州-U”。即尚未盈利的發行人,需特別標注“U”字母?!罢猆”之路,仍然遙遙。
2
6年研發費426億、銷售費用率66%
精細化之問
外因之外,自身短板又知多少呢?
百濟神州表示,主要由于新藥研發、生產、商業化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過程,公司在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等多環節持續投入。
沒錯,新藥研發確實投入巨大,虧損魔咒難摘并非百濟神州一家之痛。但若從財務層面看,隨著藥品商業化發力,虧損卻進一步擴大,企業現行策略有無瑕疵也值考量。
研發,是燒錢大頭。
2022年研發費為16.4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億元),同比增長12.42%。2017年至2021年分別為20.17億元、45.97億元、65.88億元、89.43億元、95.38億元,6年間合計約426億元。
不過,銷售及管理費也投入不少。
據美股財務數據,2022年百濟神州投入銷售及管理費12.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9億元),同比增長29.06%。同比增速遠超研發費,精細化運營水平有無提升空間?
不算多苛求。以2022上半年為例,據新浪證券,百濟神州銷售費28.2億元,同比增幅53%,在行業紛紛降費背景下顯得較為扎眼。銷售費用率更高達66%,位于中國醫藥公司營收100強企業第一。是否在靠燒錢驅動營收增長?業績成色咋樣呢?
誠然,截至2022年底,百濟神州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和短期投資約為45億美元,現金流依然充裕,可面對持續加重的虧態,又能淡定多久?投資者信心畢竟是有限的。
截止3月3日,百濟神州科創板股價142.7元,相比192.6發行價已累計縮水超20%。
公開資料顯示,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抗腫瘤創新藥物研發的全球性、商業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成立于2010年,專注研究、開發、生產以及商業化創新型的抗腫瘤藥物。
2022年,企業產品銷售收入84.80億元,同比增長107.3%。占比達88.65%。
百濟神州表示,增長主要得益于自主研發產品百悅澤(澤布替尼膠囊)和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以及安進公司和百奧泰授權產品的銷售增長。
據悉,百悅澤是中國首個出海創新藥,在我國獲批的三項適應證已納入2022年國家醫保目錄。2022年全球銷售額總計38.29億元,上年同期為14.06億元,在中國銷售額總計10.15億元,上年同期為6.52億元。在美國銷售額總計26.44億元,上年同期為7.46億元。
另一款自研產品百澤安在中國獲批十項適應癥,其中九項適應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2022年)。由此增勢也喜人,2022年在中國銷售額總計28.59億元,同比增長73.58%。
不過合作收入出現下降,2022年為10.87億元,同比下降68.93%,原因是與Novartis Pharma AG(簡稱“諾華制藥”)分別于2021年第一季度就百澤安、2021年第四季度就TIGIT抑制劑歐司珀利單抗的合作預付款進行的部分收入確認。
3
核心技術人員離職
三地上市背后
投資者耐心知多少?
對于創新藥企來說,商業化關乎“生死”,百濟神州上述成績值得圈點。
想來,或與創始人的強強聯合不無關系。
王曉東1963年出生,拿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并師從兩位諾獎得主進行博士后研究。
2003年王曉冬應邀回國,創辦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2014年因在細胞凋亡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創始人歐雷強,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在麥肯錫擔任5年商業顧問。
2010年12月,王曉東和歐雷強共同創辦“百濟神州”,公司名釋義為“百創新藥,濟世惠民”。
對于這個華爾街精英和中國頂流科學家合作打造的企業,資本市場也給足了面子,是國內首個“A+H+N”三地上市的創新藥企。有媒體統計,其從中美兩地總募資額超650億元。
2016年,美股上市的百濟神州IPO募資1.58億美元,隨后2017年、2018年兩次分別通過增發融資1.75億美元和7.5億美元,總計融資達10.8億美元。
2018年港股二次上市,融資70.85億港元,隨后又通過配售方式二度融資27.8億美元和160.8億港元,前后總計從港股市場融資達366億元。
回A股科創板之際,百濟神州再募222億元,是美股IPO的22.2倍、港股二次上市的3.8倍。192.6元的發行價系A股年內第二只高價股。
足夠耀眼繁華,考量在于,該上市的地方也上的差不多了,接下來還能從哪里融資?是企業該思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被寄厚望的百濟神州在科創板表現并不多出彩:上市首日即遭破發,當日股價下跌16.42%至160.98元/股,之后持續震蕩破發,何時支棱起來投資者可謂苦盼。
相比之下,港股、美股表現好了不少。尤其美股,截止美東2023年3月2日股價240.3美元,相比24美元的發行價,7年漲幅近10倍??上啾?019年9月的426美元高點,仍降幅超四成,市場是否有些失去耐心?
也有人事變動煩惱。
2022年,公司四名核心技術人員中,賁勇、黃蔚娟2人離職。
據悉,賁勇主要負責百澤安(替雷利珠)、百匯澤(帕米帕利)2款已獲批且商業化藥品的臨床開發工作,該藥品的多數重要適應癥已獲批或處臨床后期開發階段。
另一位離職的黃蔚娟,曾在基因泰克和阿斯利康工作多年,負責監督阿斯利康BTK抑制劑阿卡替尼的全球臨床開發工作。
再往前追溯,免疫腫瘤學首席醫學官Amy C. Peterson于2019年離職。短短三年,首席研發兩度換人。
如此大牛離開,自然不算一個好消息,尤其在企業持續虧損、研發處于較勁兒期的關鍵時刻。
4
可貴差異化壁壘
“豐收盈利”不遙遠?
當然,人無完人、企無完企??陀^而言,痛點阻點之外,百濟神州能夠持續燒錢,也是有成果底氣的。
目前,百濟神州專注于腫瘤創新藥研究、開發、生產以及商業化創新型藥物,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核心管線品種的臨床開發。擁有約50款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和商業化階段產品,包括TIGIT抗體、BCL-2抑制劑、OX40抗體、BTK CDAC、HPK1抑制劑、LAG-3抗體等。
其中,BCL-2抑制劑BGB-11417正針對C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急性髓系白血?。ˋ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和多發性骨髓瘤(MM)等適應癥,開展了廣泛探索性研究,有望成為企業下一個同類最優藥物。
財報顯示,2023上半年,百濟神州將啟動BGB-11417聯合百悅澤?用于一線CLL的全球關鍵性試驗。
另外,在宮頸癌、食管鱗癌等不同適應癥上均有探索性研究,預計2023年將對歐司珀利單抗多項2期研究進行數據公布。自2024年起,公司預計每年將推動10款以上新的分子藥物進入臨床階段。
截至2022年底,百濟神州全球臨床研發和醫學事務團隊規模已超3500人,在全球超過45個市場啟動超110項臨床試驗,其中60%以上為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
同時,已在全球范圍內構建起自主生產能力,以滿足藥品全球商業化和臨床試驗供應需求。
以位于廣州的生物藥生產基地為例,已完成擴建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認證,總產能預計將2023年第二季度達到64,000升;在蘇州,新建小分子創新藥物產業化基地正持續進行中,預計2023年內將完工,產能最高將升至目前的10倍,達到10億片/粒;在美國新澤西州,全新生產基地和臨床研發中心啟動建設,預計產能將達16,000升。
更重要的是,從產品布局看,百濟神州通過布局新靶點、迭代研發技術、改變開發策略等,形成了差異化布局,長期競爭壁壘性不可小視。
種種而觀,死磕創新藥的百濟神州是否已離“豐收季”不再遙遠?不斷扎實產學研銷產業鏈,將有利其精細化水平、更好提質增效,是否離破壁虧損魔咒不遙遠?
在首財君看來,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升級的關鍵,就是要有幾個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做支撐。這從美國醫藥業史中可以找到佐證。正是上世紀輝瑞、強生、默克等創新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強勢崛起,才奠定了美國世界醫藥龍頭地位。
那么,百濟神州的價值意義也在于此。如何讓三地投資者不錯付,王曉東、歐雷強重任在肩。
本文為首財原創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