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分子藥物在Molnupiravir、Paxlovid等口服小分子新冠藥的引領下重新煥發生機,同時也帶動了部分化學制藥企業爭奪市場的積極性。
盡管新冠口服藥研發火熱,仍未能阻止醫藥行業的“寒冬”侵襲包括化學制藥在內的各個細分板塊。
根據同花順i問財網站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A股共有147家化學制藥企業,其中在漲幅方面,2022年僅有42家企業實現上漲,意味著有七成企業處于下跌狀態,而且有61家跌幅超過20%;市值方面,在133家化藥企業中(去除2022年上市的14家新股),僅有43家實現市值正增長,占比為32.3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漲幅TOP10:新華制藥、上海誼眾位居漲幅榜前二
梳理得知,2022年漲幅前十的化藥企業,主線邏輯分為幾大類,要么與新冠疫情有關,要么是由于擁有重磅產品或業績保持穩健增長而受到市場青睞。
例如,新華制藥之所以能奪下漲幅榜榜首,與它接連踩中新冠疫情相關概念密切相關:一方面搭上了新冠口服藥物和熊去氧膽酸的概念,獲得了真實生物的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的生產和銷售權;另一方面,在疫情管控放開后,市場對布洛芬等解熱鎮痛類藥物需求劇增,而新華制藥是亞洲主要的解熱鎮痛類藥物生產出口基地,布洛芬年產能高達8000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40%。
另外,海辰藥業在2022年初蹭上了輝瑞新冠口服藥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Paxlovid)的概念;華潤雙鶴是真實生物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藥物的委托生產企業,此前還引進了美國Ligand制藥公司的新冠口服小分子RNA聚合酶抑制劑藥物(CX2101),目前Ⅰ期臨床已完成首組受試者給藥;翰宇藥業研發的抗新冠多肽疫苗HY3000鼻噴劑,已處于Ⅱ期臨床階段。
2022年A股漲幅TOP10化藥企業 來源:同花順i問財
除了新冠疫情主線以外,也有部分漲幅TOP10企業的上漲邏輯為擁有重磅產品或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例如,上海誼眾憑借已獲批上市的2.2類創新藥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膠束,以及顯著的臨床優勢、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廣闊市場前景,實現了亮眼的銷售業績(預計2022年全年盈利1.5億元至1.6億元,實現扭虧為盈);ADC龍頭榮昌生物擁有泰它西普(RC18)和維迪西妥單抗(RC48)兩款重磅商業化產品,且銷量持續放大,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5.7億元,同比增長397.47%。
另外,恩華藥業是國內唯一一家專注于中樞神經藥物市場的企業,近兩年陸續獲批了精麻管制類大品種(舒芬太尼、羥考酮、阿芬太尼等),而且在神經系統藥物市場已有11款1類新藥獲批臨床,處于IND及以上階段。
一直在尋求創新轉型的大輸液龍頭科倫藥業,雖然研發基礎相對薄弱,但這兩年旗下新藥研發平臺科倫博泰License out“出?!眲幼黝l頻,目前已與跨國制藥巨頭默沙東達成三次合作,共涉及9款不同階段的ADC分子,交易金額合計已超過110億美元。
除此以外,國內腸外營養藥物龍頭衛信康,2022年前三季度的總營收和凈利潤均超過2021年全年,且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收4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華特達因是國內兒童醫藥大健康消費龍頭,主要收入來自子公司達因藥業經營的兒童保健和治療產品,2022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超過2021年全年,業績同樣十分亮眼。
二、跌幅TOP10:下跌幅度均超44%,司太立成“跌幅王”
梳理來看,A股跌幅排名前十的化藥企業,下跌幅度均在44%以上,其中有4家跌幅超過53%,下跌原因包括受集采影響、業績大幅下滑或經營出現問題等。
造影劑原料藥龍頭司太立,2022年跌幅高達57.52%,位居跌幅榜榜首,主要受新冠疫情反復,以及上游供應商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集采定價制約(藥品集采提速擴面、相關藥品價格下降)影響所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總營收13.77億元,同比增長5.07%,歸母凈利潤為1954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1.1%。
跌幅榜第二的普利制藥,2022年總市值減少了107.5億元,主營業務包括抗過敏類、非甾體抗炎類、抗生素類和消化類藥物,盡管2022年業績保持穩健,股價卻大跌,市場傳聞可能與機構套利博弈有關;匯宇制藥主要從事抗腫瘤和注射劑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2年業績表現欠佳: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2.2億元,同比下滑12.35%,歸母凈利潤2.35億元,同比下滑39.19%。
西點藥業是2022年2月上市的新股,主要從事化學藥品原料藥及制劑的研發、生產、銷售,同樣出現了營收凈利雙雙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84億元,同比下降10.92%,歸母凈利潤為3212萬元,同比下降5.95%。
相較之下,跌幅榜第六的天宇股份和跌幅榜第九的萊美藥業,2022年業績下滑更為嚴重。其中,天宇股份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3876.5萬元,同比下滑81.2%;萊美藥業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6.71億元,同比下滑24.77%,尤其是歸母凈利潤虧損3737.3萬元,同比大幅下滑287.15%。
萊美藥業的經營業績情況 來源:同花順
華北制藥2022年業績同樣不佳,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78.73億元,同比下降3.83%,雖然歸母凈利潤實現3793.57萬元,同比增長113.4%,但主要是由于2021年同期基數較低所致。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華北制藥還曾因斷供布洛芬緩釋膠囊,被國家醫保局重罰。
*ST必康(曾用名:延安必康)是一家老牌藥企,早期主要收入來源于醫藥工業(健兒消食口服液、安胃膠囊等OTC產品)和醫藥商業,但后來遭遇違規擔保、對外欠款、債兌付逾期等諸多經營困擾,2020年、2021年凈利潤虧損合計達到19.11億元。
如今,延安必康正尋求通過營收占比不斷提升的新能源、新材料類業務化解退市風險。2022年上半年,醫藥工業類實現收入1.5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已下降至僅有3.86%。
三、尾聲
總結來看,2022年化學制藥行業真可謂“寒冬凜凜”,有七成企業處于下跌狀態,僅有三成企業實現市值正增長。其中,跌幅排名前十的企業,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受集采影響、業績下滑等。
反過來,漲幅排名前十的企業,一部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推動,另一部分是因為擁有重磅產品或業績保持穩健增長,而這深刻地詮釋了:只要藥企具備產品力、創新力、基本面俱佳,必然能抵御“寒冬”、獲得市場青睞。
(完)
本文所寫的內容,不同投資者有不同的看法,難念存在爭議性。由于粽哥閱歷所限,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多多擔待。
本文所提個股,不做投資買賣建議,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2022投資總結#
$科倫藥業(SZ002422)$$司太立(SH603520)$$上海誼眾-U(SH688091)$
關鍵詞: 新華制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