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了,愛爾眼科的收并購戰略還在繼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29日晚,愛爾眼科發布公告,擬收購西安愛爾、泉州愛爾等26家醫院部分股權,交易價格共計超9億元。
與往常不同,此次公告中的26家醫院中,除西安、鄭州以外,其余均為更為下沉的基層醫療機構,并且分布在全國18個省份。
按照官方的說法,此次定向收購的目的,是在增強規模效應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下沉和服務。
不能否認,過去幾年愛爾眼科靠著“資本推動收并購”的模式,確實得到飛速發展,但在如今內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這種模式的有效性顯然已不可持續。
本文將從愛爾眼科的戰略模式切入,深度推導行業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以及在該模式的映射下,公司內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愛爾眼科成立于2003年,創始人為湖南長沙的陳邦。他以門外漢的身份和3萬元起步,從國外引進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和準分子激光近視手術,與公立醫院展開合作,邁入了眼科的門檻。2009年掛牌深交所,更是給了愛爾眼科“民營眼科第一股”的光環。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愛爾眼科旗下醫院數量有723家,12年內擴張近38倍;可從營收上來看,從2009年的6億到2021年150億,業務增速遠不及拓店速度。
此前高瓴資本的張磊,將愛爾眼科的成功歸因于:探索分級連鎖模式和超前的、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也被稱作“體外孵化并購模式”。
2014年,愛爾眼科通過“自建+并購”的方式,實現了42家醫院規模,也就是在這一年成立了自己的產業基金,專門收購并孵化新的眼科醫院。
但與常規的橫向產業并購不同,愛爾眼科不僅是簡單的企業并購策略,還蘊含著股權基金運作的邏輯。
首先,上市主體愛爾眼科,聯合其他專業的股權基金管理機構,發起設立醫療產業并購基金,按照專業化基金管理要求進行管理;
其次,通過醫療產業并購基金,持有新設或收購業績較好、或者未來能夠為上市主體帶來好處的旗下眼科醫院;
隨后,上市主體愛爾眼科通過輸出品牌文化、管理方法以及服務理念,孵化并培育出業績穩定的眼科醫院;
最后,愛爾眼科再通過定向增發等方式,將成熟的、能提供利潤的眼科醫院并入上市主體,最終實現合并報表。
當然,作為一個培養皿,愛爾眼科新收購來的眼科醫院如果毛利率一直不佳,則會通過產業并購基金將相應的標的出售,從而將影響降到最低。
這種“金融打產業”的擴張方式,一方面減了輕愛爾眼科早期的資金投入壓力,另一方面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又快速搶占市場。并且依靠規模優勢,愛爾眼科有了融資資本,前不久的10月還落地了定增項目,成功募資35.36億元用于后續醫院的修建、擴張。
站在當下回看愛爾眼科的發展歷程和成績,足以說明陳邦不僅具有工商企業管理思維,更有金融管理意識。
但適其時,方有其效。20年的成長歷程,13年的資本化運作之路,成就和奠定了如今愛爾眼科的地位。不過在「科技新知」看來,當下愛爾眼科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之前成功的運作策略或許已經失效,管理層必須審時度勢,重新考慮眼下的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邏輯。
外部環境變化,主要會產生兩個隱憂:一是整體市場遇到瓶頸,愛爾眼科收并購觸及天花板,邊緣市場可持續性差;二是商譽問題,收購的交易對價越來越高,收購正貢獻開始減弱。
從2021年四次收購的27家醫院來看,有20家市級醫院,7家區縣級醫院,其中市級醫院也主要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2022收并購的醫院除西安、鄭州外,其余均為基層醫療機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愛爾眼科已在一線和省會城市充分布局,很難再開拓出新的市場,而新收購的三線及以下城市醫院,盈利水平又難比一線。
過去兩年,愛爾眼科收并表的眼科醫院中,大多經營都是虧損的。
例如2021年8月愛爾眼科擬以3.27億元收購日照、威海、河源、江門新會和棗陽部分股權。但是在收購完成后短短4個月內,日照和棗陽兩家醫院業績就分別虧損了246萬元和67萬元,河源和威海兩家醫院的虧損額更是和它們在2020年全年虧損相當,均超過百萬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愛爾眼科最近計劃收并購的26家醫院,經營基本都是虧損的。數據顯示,26家醫院2021年度總營收為6.43億元,凈利潤為負1412萬元。
另外從業績來源來看,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參股公司主要位于北京、深圳、成都、重慶、武漢、東莞等一、二線城市,三、四城市的業績支撐相對有限。
愛爾眼科收并購遇到的瓶頸,本質與行業增速放緩以及愈加劇烈的同行競爭脫不開關系。
截至2021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眼科醫院數量為1203家,同比增速維持在13%左右,其中民營眼科醫院數量為1144家,同比增長了13.83%。
智研咨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數據同往年相比有所放緩,主要是因為眼科醫院的數量逐年遞增,覆蓋面積更為廣泛,醫院數量逐漸可以滿足群眾的日常需求,因此增速呈現下降的趨勢。
市場增速下降,但企業競爭卻愈演愈烈。
2022年11月,華廈眼科在深交所上市,意味著其將插上資本翅膀,通過內生增長、并購發展的模式,打造眼科生態圈;此外,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眼科連鎖機構也成功上市。
眼科醫療服務可復制性強,通過??七B鎖的模式可實現快速擴張??梢灶A見,其他民營眼科醫院登陸資本市場獲得資本加持后,未來行業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另外,馬不停蹄地收購背后,愛爾眼科累計的商譽規模越來越高。財報中不難發現,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其商譽就一直居高不下。
截至2022年三季度,愛爾眼科總資產為269億元,但其商譽達到了47億元,比年初的43.17億元增加了近4億元。而這一項數值在2019年底時還是26.38億。這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一方面,商譽的本身就意味著公司在收購資產的過程中,可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包括利益輸送和徇私舞弊。
實際上,自去年以來,愛爾眼科高額溢價收購體外公司備受爭議,甚至被媒體質疑利益輸送。例如,2021年8月份,愛爾眼科擬用3367.5萬元收購2021上半年凈資產僅8.95萬元的河源愛爾75%股權,溢價超500倍。
另一方面,高企的商譽意味著一旦資產的盈利能力不及預期,就需要對商譽計提損失,導致公司業績瞬間“變臉”。
財報顯示,愛爾眼科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錄得130.52億元,同比增長12.55%;歸母凈利潤為23.57億元,同比增長17.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5.04億元,同比增長15.10%。
單看業績表現并不算差,然而這份財報在二級市場的反響卻是股價連續大跌。原因也十分客觀,從2018年開始至今,愛爾眼科各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為61.24億、77.32億、85.65億、115.96億、130.52億,增速分別為34.31%、26.25%、10.78%、35.38%、12.55%。
從凈利潤來看,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95億、12.31億、15.46億、20.03億、23.57億,各期增速為41.43%、37.55%、25.60%、29.59%、17.65%。
可以看出,其增速整體為下滑趨勢,只有在去年出現短暫回升,今年又呈驟降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并購的26家醫院,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6億,平均一家營收2300萬,但是凈利潤卻只有180萬,凈利潤率才7.8%。而近些年愛爾眼科財務報表上的這一數值,多在15%左右徘徊。
當然,即便商譽過高會面臨各種風險,但在市場空間越來越小、玩家越來越多的背景下,愛爾眼科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擴張,否則后來居上者難免會對其造成更大沖擊。
除了外部環境產生的影響,愛爾眼科公司內部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
從愛爾眼科內部來看,主要問題在于快速擴張后管理上出現的漏洞。
隨著上市后的快速擴張,陳邦在2021年拿下湖南省首富之位。與此同時,其也陷入了違規、醫保、罰款等負面輿情危機。
2020年末,艾芬醫生由于右眼視力問題在湖北愛爾醫院進行多焦晶體植入手術,但是因為術前檢查不到位,未能發現艾芬醫生的視網膜較為薄弱等問題,導致術后艾芬醫生的視力急速下降。
此后艾芬醫生便在微博上實名舉報愛爾眼科,其中包括2022年初多名公職人員參與武穴市愛爾眼科醫院的開工儀式。同時,更有多名患者通過艾芬醫生的微博,投訴愛爾眼科診療中的種種問題。
除了一直未有明確結果的上述事件外,愛爾眼科的“全社會回扣系統”也不斷被曝光。
爆料稱,愛爾眼科打造了一套類似“全社會回扣系統”,包括學生到院配鏡和做近視手術,班主任有回扣;居民到院被篩查出白內障,居委會街道鄉鎮有回扣等等。
另外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2022年3季度,愛爾眼科旗下眾多醫院因為存在違法違規受到行政處罰80項,涉及罰款金額合計237.78萬元,主要涉及醫療廣告、衛生監管、消防、醫療器械過期等眾多方面。
而之所以長期、高頻地出現這種醫療問題,也與愛爾眼科特有的貼牌式經營模式有關。
根據愛爾眼科與基金所簽署的《商標字號許可使用協議》和《管理咨詢服務協議》顯示,愛爾眼科對合作并購基金設立、并購的醫院授權使用“愛爾”商標字號,并且由愛爾眼科對授權醫院提供管理咨詢和技術咨詢等,愛爾眼科則可以從中收取技術咨詢服務費。
也就是說,愛爾眼科所授權的醫院一旦出現問題,愛爾眼科可以“一跑了之”。而這樣的授權醫院還有數百家之多。
作為一家上市醫療企業,愛爾眼科在追求商業性上也不能忘記社會責任、輿論口碑。動員旗下員工做手術、全渠道回扣等手段,都反映了公司的業績焦慮,導致一線執行動作變形等,而醫療糾紛等事件的曝光,更是意味著公司內部的管理、醫療服務以及風控能力存在不足。
可以推斷,快速并購的愛爾眼科,對旗下醫院未能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系統,若長期置之不顧,甚至會引發系統性的問題。
另外,與瘋狂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市主體研發投入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公司定期報告顯示,2018-2022年9月,愛爾眼科研發支出占比分別為1.22%、1.53%、1.38%、1.48%、1.69%。
作為醫療服務龍頭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偏低并非好現象,這一定程度上會使得投資者對公司的競爭壁壘,以及未來發展預期產生擔憂。
當下,愛爾眼科通過資本市場利用品牌領先和資金優勢形成并購勢能,從而取得了巨大的體量擴充,但很明顯在行業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管理出現變化后,這套模式帶來的階段性成功已經不可維系,未來的估值邏輯或將發生轉變。
上文分析得出的挑戰、困難中,有些是已經出現的基本事實,有些是基于客觀變化的大背景得出的判斷。但必須承認的是,愛爾眼科的“一招鮮”已然用盡需要收手,否則等待其的將是難以掙扎的泥潭。
關鍵詞: 愛爾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