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地產政策展望:萬億銀行信貸撐起股價,行業后續將如何演繹?

隨著近期房地產相關政策/消息的密集出臺,市場對房地產的關注度開始提升。

11月23日-24日期間,多家銀行對具有代表性的房企發出了意向性授信額度。除了工、農、建、交四大行之外,包括中國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大行,均表示出提供融資服務的意愿,市場統計總授信額度超過1.2萬億元。這得益于日前出臺的“金融十六條”,提出對房地產企業提供銀行信貸支持以及配股融資的政策。

各大銀行給予房企的授信額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鈔能力”的加持下,近日房企、地產股均有不錯的表現,截至11月25日收盤,萬科(02202.HK)周漲幅達到14.15%,碧桂園(02002.HK)周漲幅超18%,龍湖集團(00960.HK)、金地商置(00535.HK)、華潤置地(01109.HK)有不錯的漲幅。

然而熟悉地產行業的投資者都清楚,在“房住不炒”的大山下,有關房企的利好不能說不存在,只能說效果往往不如預期般起效。那么本次出臺的地產影響幾何?能否撐起地產公司的數據與業績,讓其成為地產股反轉上行的開端?

01

過去三年,房企面臨的惡性循環

先從房地產企業的情況講起。本輪房地產的寒冬既有行業周期的因素在內,同樣也有政策指導下行業格局劇變的原因。以“房住不炒”為主旨的房地產行業去杠桿政策,其本意是控制過高的杠桿率,控制風險,使地產債務風險平緩落地。

事實上,自政策實施以來,房地產從國內獲取的貸款資金就持續呈現增速下行的趨勢,從資金來源層面遏制房地產杠桿進一步擴張的風險。

然而從數據來看,國內資金的來源放緩導致了房企更多地尋求自籌資金,其中不乏境外的低利率美元負債來增加自身的規模。低利率的美元借款看似為企業開發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資金來源,但境外負債不僅要承受人民幣的匯率風險,還要承受境外債權人更為嚴苛的信用評級。在特殊時期,外債的存在顯著地增加了房地產行業走穩的難度。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虛胖”房地產企業被識破。這些房地產企業并不比地產公司更省建筑成本,也未必比小地產公司更會蓋房子,而是比小地產公司更擅長“借錢”,通過融資來帶動自身的規模優勢?;谌谫Y的規模優勢在面對風險時穩定性差,在上行周期,企業可以通過外債擴張自身的發展,然而在下行周期中,大家面臨著系統性風險,借來的“規模優勢”就成為一種負擔。

2019年到2021年中期,企業未能等到房價的上漲,但地價只會因為土地存量的減少而逐漸上升。疊加疫情期間開工、竣工限制,其結果就是企業資金鏈收緊,產業鏈條信用斷裂,從房展質量不佳到無法如期交付,進一步壓低市場的購買信心,形成了房地產企業的負面循環。

這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光是資金鏈的問題,銷售、信用、交付三方向均構成了惡性循環,使單在一方面發力的政策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只有常規的周期性放松難以改變問題,需要跨部門的協同來達成整體的解決方案,以“金融十六條”為首的銀行間房地產支持政策應運而生。

02

新政策信號意義強烈,效果有待觀察

從政策上來看,“金融十六條”的落地是從資金角度緩解房企的融資壓力。細讀該政策的內容,會發現其中許多內容早在今年3、4月份的時期就已經被提出,在近兩年的房企風險暴露的過程中,國內銀行、信托基于防疫政策予以展望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因此盡管在“金融十六條”發出后,市場反應相當強烈,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能起到的效果還是未知數。

已經負債累累的房企是否會選擇繼續增加貸款本就是模棱兩可的事,在房價未有起色之前,進一步的貸款能起到的效果只是將負債長期化,緩解短期的償付壓力,卻沒法顯著減少負債的規模。在筆者看來,國內貸款的支援更多意義上是將“外債”替換成“內債”,來降低出現外債暴雷的風險點,對房企負債情況的改善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日前推出的“保函置換監管資金”政策則更有實際意義。該政策“允許商業銀行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在充分評估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財務狀況、聲譽風險等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決策,與優質房地產企業開展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業務”,對于房屋預售體系進行了改革,有利于修復產業鏈中“信用”、“交付”環節。

保函置換監管資金的核心在于對在建工程的保障上,本質上是將項目爛尾的風險和銀行綁定,避免“房企暴雷,銀行要債”這等對消費者單方面不利的情況。盡管目前來看,以自愿參加為基礎的政策對商業銀行能有多大吸引力暫不明確,但預售監管體系的優化本身就是在釋放一種信號,即政策對民企資金鏈問題的一種關注。

9月以來,房地產行業迎來新一輪政策出臺高峰期,全國性政策聚焦于加強信貸支持政策,打通企業融資渠道,地方層面對限購、限貸、限售等需求限制性措施進一步退出,推行購房補貼政策,其寬松的政策環境是對供給側政策底的進一步強化,預計在未來陸續出臺的政策才是地產公司的預期所在。

03

開工意愿有待政策強化,保障性住房或成關鍵

在過去的三年中,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資產在去杠桿中增加、積累,并在2022年開始較大規模地暴露風險。在風險暴露的同時,房地產的有效供給能力出現持續下降。暴雷的房地產企業在政策的支持下將專心解決債務風險,不再聚焦拿地發展,而未暴雷的房地產企業在手土地充足,但開工的意愿卻未必充足。

2022年1-10月,住宅類商品房銷售面積為9.4億平方米,為去年同期的74%,為2018-2021 年同期均值的79%;而住宅類房屋新開工7.6億平方米,僅為去年同期的61%,為2018-2021 年同期均值的 59%;舊有資產的成本線高,存在潛在虧損風險,在不開工的前提下按照購入價格計算成本,對于地產商而言更為有利。其結果可能導致的問題,就是“新房”的增量會出現供給短缺,或在未來引發新的供需問題。

為了提升新增住房供應,除了通過“保交樓”“保項目”政策支撐有暴雷風險的房企完成項目以外,推動資金健康、債務風險低、運營質量高的優質房企下場,才能將房地產從低谷中帶出,形成新的地產周期,并在政策指導下良好發展。

對于民營房企而言,目前需要的是能夠“保障銷路”的項目,就國內的地產環境而言,“保障性住房”則有望成為未來地產企業的新增住房主力。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打開了保租房建設的新局面,而舊城改造則是具有固定客戶群體和新增住房面積的項目,在未來均有可能成為地產政策的發力點。

但為了推動房地產周期重塑,對于部分已經暴雷、杠桿久居不下的房企,持續不斷的救助并不符合商業銀行的需求,對財政的資金壓力而言同樣不現實。這類風險企業將背景下收縮業績和資產規模,最終到達低位穩定,或是產業出清的結果。也只有加速對這些房企的出清,才能夠更快地釋放被占用的資源,使市場信心進一步得到回復。

在這個過程中,政策的傾向或聚焦于強化/優化信用支持工具,使風險房企在不暴雷的風險下平穩面進入行業出清階段,“保交樓”可以被視作這個過程的第一階段,也應對了“金融 16 條”提出的“積極配合做好受困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的要求。后續針對市場托底和房企紓困政策或進一步演繹,為風險房企出清做好鋪墊。

04

寫在結尾

房地產是國內經濟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并非全部。目前政策端對經濟的拉動聚焦于內需,促動投資和消費并重,建立起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并行的機制將是2023年中國政策的核心,穩增長、穩預期的核心并未改變。

在此背景下,房地產端再度出現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概率并不高。2023年中國經濟面仍舊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疫情是否穩定,房企是否能如期完成保交樓的政策,外部環境的沖擊是否會導致其他變化,均是需要重視的風險,筆者暫且看地產股能夠在2023年企穩,但聚焦到個股,還是需要注意企業本身的盈利確定性,警惕業績低于預期的企業,避免成為市場出清的“犧牲品”。

參考研報:

中信證券-房地產開發行業2023年投資策略:政策破解惡性循環,時間消化不良資產

天風證券-地產政策三問:效果怎樣?是否刺激?如何演繹?

華泰證券-房地產行業:融資托底加速演繹

相關標的:

萬科企業(02002.HK)/萬科A(00002.SZ)

保利置業集團(00119.HK)/保利發展(600048.SH)

金地集團(600383.SZ)/金地商置(00535.HK)

$萬科A(000002)$$保利發展(600048)$

關鍵詞: 地產政策

資訊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