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數字化見聞
11月8日晚間,市值高達800億的消費電子龍頭歌爾股份(002241.SZ)突然發布風險提示公告,聲稱其于近日收到某海外大客戶通知暫停生產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預計該業務的變動將減少2022年營收33億元,占其2021年的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
(資料圖)
一石激起千層浪,公告發布后不久便在各在投資平臺引起熱議,網友紛紛猜測此海外大客戶非蘋果莫屬,并引發了投資者對其是否會被踢出“果鏈”的擔憂,畢竟上一個被踢出果鏈的例子歐菲光還歷歷在目,而參考其后續的股價走勢,對于近40萬持有歌爾股份的普通投資者來講,當晚也注定是一個無眠之夜。
果不其然。翌日開盤競價階段,歌爾股份便被賣盤牢牢砸在了跌停板上,全天成交金額僅有6億元出頭,尚不及前一日33億成交額的五分之一。截至11月9日收盤,其賣盤上還有超過300萬手封單存在,按照其收盤價20.72元/股來計算,賣盤金額合計超過60億元??梢钥闯?,不止散戶,今天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也未能逃得掉“關燈吃面”結局。
數字化見聞發現,比起二級市場的股價波動,更讓投資者關注的是突發“停單”的真實原因。是因為產品需求還是產品質量?如果是質量問題,參考國外客戶對于質量關的苛刻程度,歌爾股份后續是否會被踢出“果鏈”。如果被踢出,歌爾現有業績是否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歌爾股份做出解答。
01
業績九成靠海外,也就賺個“ 白菜錢”
同其他“代工”企業一樣,歌爾股份業績的絕大部分都是國外客戶貢獻的,特別是抱上蘋果的大腿之后,這一趨勢就更加明顯。
分地區來看其業績分布,其海外地區貢獻的業績呈現逐年走高趨勢——從2019年的275.6億元增至2021年的706.5億元,三年時間營收增幅超過156.3%。相對應的,在業績絕對規模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海外地區銷售收入占比也由2019年的78.4%增加至2021年的90.3%,2022年這一數值已經來到了91%,也就是業績的九成都由海外客戶貢獻。而其中最大的客戶是誰不言自明。
考慮到海外客戶驗證周期較長,但一旦驗證通過則穩定性較強的特性,歌爾股份此舉的確可以在一定時期確保業績穩定增長,但一旦行業或者產品進入衰退期,“單押”某一客戶對其的反噬也是巨大的,更何況話語權足夠強大的大客戶更會“挑毛病”,就像本次歌爾被突發的“砍單”事件,也算是給歌爾股份提一個醒——即使是做代工,也不能太依賴單一客戶。
另外,數字化見聞發現,雖然海外貢獻業績的規模及其占比持續增加,但是從其盈利能力來看,歌爾股份并沒有從中賺取高額利潤。
同樣以2019年以后的數據來看,其毛利率在2020年達到峰值之后,就迎來了掉頭向下,且一路走低。2022年上半年已跌至13%,尚不及賣醬油的海天味業的36%,即使是其峰值的16.2%,放在技術更新快的消費電子行業,也難言好看。簡單一句話總結,就是“增收不增利”。
02
智能聲學業務顯頹勢,押注“AR&VR”迎風口
分產品來看,歌爾股份將其業務劃分為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智能硬件、其他等四大板塊,其中精密零組件業務主要產品為聲學、光學、微電子、結構件等;智能聲學整機主要產品為TWS智能無線耳機、有線/無線耳機、智能音箱等;智能硬件主要產品為VR虛擬現實產品、AR增強現實產品、 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家用電子游戲機及配件、智能家居產品等。
依托于蘋果帶來的TWS智能無線耳機浪潮,加上順利進入蘋果產業鏈,歌爾股份旗下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在2019年迎來爆發,梳理其公開數據顯示,智能聲學整機業務的營收從2018年的68.1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5.22%。
不過,隨著整個智能耳機市場的飽和,TWS智能耳機的出貨量也在呈現下滑趨勢,根據第三方咨詢機構Futuresource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智能耳機產品出貨量為約3億臺,同比增長約37%,而該數據在2019年是297%。在此背景下,歌爾股份旗下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雖然在規模上仍然保持了增長的趨勢,但是在營收占比方面,已經從2020年峰值的46.2%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28.3%,降幅超過15%。
不過,在智能聲學整機增速放緩的同時,隨著VR/AR設備概念的興起,在此早早布局的歌爾股份又找到了第二條增長曲線——智能硬件業務。
根據公開資料梳理得知,早在2012年,歌爾股份就已經開始布局VR/AR業務,并先后成立了合資公司收購不少國外音頻、影響領域的技術公司等。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AR/VR設備也成為新的風口,而歌爾股份也抓住這個機會加速轉向VR市場,以擺脫對蘋果的“依賴癥”。憑借著在該領域的先發優勢,歌爾股份在2020年拿下了已經轉型且改名Meta的前全球社交巨頭Facebook的獨家供應大單,并且先后打進了微軟、索尼等國外巨頭的供應鏈,轉型成績顯然。
在此背景下,其以VR/AR設備為主的智能硬件業務業績也是迎來了井噴,智能硬件營收從2019年的85.1億元一路增長至2021年的328.1億元,占比從同期的24.2%提升至56.9%,成功取代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成為公司業績的“扛把子”。
數字化見聞發現,2022年上半年,VR/AR設備增長趨勢不改,在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兩大業務業績雙雙出現下滑的情況下,智能硬件業務營收逆勢同比增長達到了121.3%,增速創下歷史新高。
而且在規模增長的同時,智能硬件業務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續改善,毛利率從2019年的11.2%提升至2021年的13.9%,雖然2022年有所下滑至12.8%,但是依然強于智能聲學整機的9.1%。
結合近期工信部聯合五部門發布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報告。到2026年,我國VR產業總體規模(含相關硬件、軟件、應用等)超過3500億元,VR終端銷量超過 2500萬臺,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干企業,打造10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VR生態發展的集聚區,建成10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數字化見聞認為,已經牢牢占據行業頭部位置的歌爾股份無疑還有機會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而超過3500億元的市場規模,對于智能硬件業務已經達到328億元、市占率接近10%的歌爾股份來講,有實力、也有優勢進一步搶占更多的市場規模,進而摘掉“XX代工”的帽子,以自有品牌的產品來贏得客戶與用戶的認可。
03
尾聲
歌爾股份的“停單”風波也給其他同行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對于那些自以為成功擠入“xx供應鏈”就可以高枕無憂的企業更是一份警醒——“打鐵仍需自身硬”。
參考歐菲光的遭遇,歌爾股份無疑是幸運的,畢竟其在VR/AR領域已成規模,可以對沖此次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至于當前的市場波動,站在三年后的位置來看,今天的“下殺”對于那些長期投資者,到底是“?!笔恰暗湣?,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關鍵詞: 歌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