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時候,打破這一偏見了!傳奇天才設計師Jonathan Ive離職三年后,被蘋果寄予厚望的繼任者、首席工業設計師Evans Hankey也于近日敲定離職,富得流油的蘋果,竟然在至關重要的硬件設計板塊,出現了自喬布斯時代以來的首次人才缺口,可謂罕見至極,連庫克都在為尋找Hankey的接替者而發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究竟發生了什么,讓Ive和Hankey相繼選擇離開蘋果?
蘋果近年來被廣為吐槽的“擠牙膏“,真的是工業設計師的錯嗎?
時光倒回三年前,著名設計師Ive離職,曾引發軒然大波,作為彼時的蘋果工業設計副總裁,Ive是除了喬布斯之外,對蘋果產品線影響最大的人,在產品硬件設計上,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他都毫不夸張,這樣一個大神級設計師的不辭而別,自然引發了全球吃瓜群眾的強烈好奇,一時間充斥著蘋果更注重商業成績而偏離了設計創新的初衷、繼而導致Ive離職的聲音。
Ive離開蘋果后,作為他的前麾下大將,Hankey自然也被提拔上位,在蘋果工作設計副總裁位置上一干就是三年光景,作為蘋果的首席女設計師,Hankey也絕非浪得虛名,只不過,跟前任老大Ive所一手設計的iMac、Macbook Air、iPod、iPad和iPhone輝煌產品相比,Hankey確實顯得“平平無奇”。
并且,Ive 離職后,與蘋果的商業合作并未徹底斷裂,而是保持了case合作關系,也就是說,Hankey掛職首席ID設計師的這3年里,蘋果推出的系列硬件產品,究竟哪些出自她之手(主刀的AirPods Max除外),哪些又有著Ive的審美體現,皆成了謎,也同樣加劇了外界對Hankey實力的懷疑。
值得一提的是,Ive雖然創造了多款蘋果高光硬件產品,但同樣也設計出了一堆泛泛之輩,資深果粉們應該不難發現,大約自2013年開始,Ive主導或參與的硬件產品,平均質量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真的是江郎才盡嗎?
其實不盡然,要尋找真正的答案,不妨結合庫克全面掌舵以來,給蘋果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商業奇跡一同分析,庫克不是產品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成為喬布斯繼任者之后卻把蘋果推上了世界凈利潤第一的交椅(目前暫時被沙特阿美領先,排名第二,但終歸會反超的),憑得是什么?
當盈利變成一個公司的第一驅動力時,設計、創新什么的都可靠邊站,沒錯,這正是庫克的殺手锏,他帶領蘋果這些年,也許蘋果的產品被罵被噴、也許不叫好,但最終的財報統計數據上看,卻清一色都很叫座,一家公司賺取了智能手機全行業75%以上的凈利潤,單從商業回報維度,喬布斯都沒法跟庫克匹敵。
庫克要做出這些成績,必然會有犧牲,而產品設計上的妥協,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在唯銷量論這個大背景下,Ive和Hankey的話語權不斷被削弱,當產品抱負再難以施展,卻還要背上“億夫所指”的平庸設計巨鍋時,選擇離開,對他們來說或許才是最后的信念堅守和最好的解脫。
一如亞馬遜書店為《After Steve》的犀利注解:“Ive的離職是蘋果從一家創新公司向卓越的運營公司轉變的時代標志”一樣,Hankey離去的真相,似乎也就沒那么復雜了。
只不過,蘋果擠牙膏式創新,也迎來了來自全球果粉的強烈吐槽,如今,設計核心骨干相繼離去,庫克仍然未找到合適的替代者,接下來的iPhone 15系列是否會受到影響?
當蘋果從喬布斯時代的設計為中心的極致創新公司變成庫克時代商業運營為第一主旨的公司時,工業設計在蘋果產品打磨哲學中的權重,也就被極大稀釋了,而這一過程,已然不可逆,Ive和Hankey的黯然離場,已然說明了工業設計領域,蘋果不再仰仗“大神”,只要團隊還在,項目就能正常運轉,不理解?
180家標普500公司VS蘋果
舉個反例大家就明白了,羅永浩曾押上全部身家的錘子最后折戟沉沙,是因為工業設計不優秀?恰恰相反,Smartisan T1、T2都無一例外獲得了IF金獎,甚至壓過了蘋果一頭,那為何錘子沒有走下去?
很顯然,錘子的問題并不出在工業設計上,錘子手機失敗的真正元兇,來自于產品競爭力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硬件層面極差的品控和軟件層面的不穩定(盡管Onestep、bigbang和ideapills效率三件套很香,但全局使用上,系統上的bug與短板還是明顯遜于EMUI、MIUI、ColorOS、Flyme等友商的),無法帶給用戶最基礎的用機安全感。
具體來說就是屏幕觀感夠不上第一檔隊、拍照水平同時期國產墊底、快充和續航也十分拉垮、性能調教遜于友商、信號跟iPhone有一拼、手感銳利異類、不支持防塵防水、發熱、卡頓……羅永浩的情懷無法彌補錘子在硬件軟件體驗上的巨大落差,最后只能關門大吉。
而蘋果不同,只稍每一代變變后蓋顏色,復古一下直角邊框,在CMF設計上稍稍玩些花樣,哪怕保持自iPhone X開啟的大劉海5年不變,果粉照樣會買單,核心很簡單,不止是品牌力強,而是蘋果品控優秀,工藝精良,軟硬件生態體驗無雙,雖然信號爛,但是架不住果粉逆天的寬容度。
于是,庫克一早就認清,我只要吃老本,每年例行給CPU做個小幅升級,每兩年給相機模組再稍微升級一下,就能躺著數錢了,何必再冒險大改ID設計元素?對于一個超級大公司而言,標新立異是大忌,穩健才是第一生產力,萬一因創新而翻車,豈非得不償失?
另外,與羅永浩的為設計而設計不同,蘋果本質上是設計讓位于體驗,比如iPhone就不會學錘子搞強迫癥般的傳感器居中對稱,實體按鍵左右對稱,哪怕是復古了iPhone 4的直角邊,也不會打磨得跟錘子堅果Pro一樣鋒利硌手,因為蘋果明白,手機可以做得像藝術品,但它終歸是消耗品,是拿來用的,不是買回家供著的。
那掌舵者的眼界或價值觀會直接反映到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具象到產品層面,庫克的目標壓根就不是設計要有多驚艷,而是將材質創新、配色翻新作為落腳點,在果粉都極度審美疲勞時,才在iPhone 14 Pro上秀出了靈動島的大招。
市場反饋來看,果不其然,庫克的策略再一次奏效,iPhone 14 Pro/Max持續熱銷,而仍然保留大劉海的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則門可羅雀,最終蘋果不得不大幅砍單和裁撤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的產線,這大抵就叫消費者用腳投票吧。
據DigiTimes報道,幾家供應鏈制造商和渠道商皆已證實,收到了來自蘋果公司的砍單通知,要求將iPhone 14 Pluls的產量削減40%左右,iPhone 14 Plus的總出貨量或下調至2022年的1000萬臺左右。
另據摩根士丹利分析研報,雖然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銷售低迷,但蘋果整體成績仍超過華爾街預期,但不會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蘋果仍長期處在謹慎樂觀的增長期,2022年9月,iPhone全球出貨量為5110萬臺,ASP高達838美元,此項為蘋果帶來430億美元進賬,之所以表現強勁,則是由于新機iPhone 14 Pro和14 Pro Max的良好銷量表現。
梳理到此,不難發現,今時今日的蘋果,Ive和Hankey早沒了用武之地,他們的相繼離職,或許會讓庫克感到短暫的苦惱,但這些壓力,更多來自于社交媒體,對于蘋果的經營,已然激不起一絲漣渏,沒有了首席設計師,下一代iPhone怎么辦?
或許,讓“靈動島”再延續iPhone的下一個五年,就是現成的答案!
參考資料:
圖源網
關鍵詞: 職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