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9月20日訊(記者 田簫) 9月19日,新能源退役鋰電池綜合利用解決方案提供商“恒創睿能”,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普洛斯旗下隱山資本領投。
此前,恒創睿能在8月份剛完成由君聯資本、恒信華業、瀚暉資本,以及“廣發系”資本廣發信德、廣發乾和、廣發證券等明星機構聯合投資的超3億人民幣融資。其中,君聯資本早在2021年11月已領投其A輪融資。自2017年成立以來,恒創睿能共完成3輪融資,在2021年之后融資頻次明顯加快。
(相關資料圖)
電池、車企、鋰礦齊入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鯨平臺專家、方融科技高級工程師周迪為《科創板日報》提供了一些數據,截至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達20萬噸,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近80萬噸。
創道咨詢合伙人步日欣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電池回收有兩大確定性,一方面,電動新能源汽車的趨勢日漸明晰,滲透率逐年提高,未來動力電池必然面臨一個報廢回收的問題;另一方面,報廢的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池成本,并且緩解鋰等核心資源的短缺問題。財聯社創投通顯示,今年以來,動力電池回收已完成十余起融資,尤其在7月以來融資明顯提速。其中,融通高科同樣在一年內完成兩輪融資,7月19日公布的D輪融資額高達50億元。共有19家投資方,包括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等國資、險資基金,廣汽資本、東風資產、上汽旗下尚頎資本、蔚來等車企資本,以及小米私募股權基金、國投創合、金石投資等頭部機構。
此外,金石投資、復星銳正資本、國投創合等投資機構,均在年內對動力電池回收賽道出手多次。
不僅是第三方電池回收廠商受到投資人追捧,新能源產業鏈上的“老將”們更是躍躍欲試,無論是電池廠商、車企、鋰礦,近年來都在密集布局動力電池回收業務。
2015年,寧德時代收購邦普循環,并于2021年12月初斥資320億元投建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項目,重點發力動力電池回收產業。今年3月,國軒高科宣布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鋰電池回收再利用。
車企方面,2020年8月,蔚來聯合寧德時代、國泰君安與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成立了電池資產公司武漢蔚能,;今年4月,比亞迪在浙江臺州成立了一家電池回收公司。
此外,鋰礦企業中,華友鈷業、中偉股份、贛鋒鋰業以及廈門鎢業控股的贛州豪鵬等鋰電材料供應商,也正積極參與。
誰能突出重圍?
8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高調稱,“我們通過子公司,鎳鈷的回收率達到99%。到2035年,通過回收獲取的電池材料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市場需求?!?不過,天齊鋰業投資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隨后公開表示,理論上,鋰電池中的鋰可以回收,但在商業應用層面還不能實現大規?;厥绽?。
二者的爭議,暴露出動力電池回收賽道目前的一大困境。由于產業發展尚屬早期,行業競爭者良莠不齊,動力電池回收在實際應用上還難以大規模落地。周迪對《科創板日報》指出,退役電池綜合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目前還不夠普及,尚未有比較成規模的供需對接平臺,通用要求、回收服務網點等各環節技術標準仍然有待加強。
同時,鯨平臺專家、深創投研究員林瑋也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說,“需要注意的是,一來如果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下跌,那么回收利用的經濟性或將下降;二來如果直接采用火法冶煉、濕法冶煉提取有效元素,可能造成比較大的污染,應該重視物理拆解等前置流程;三來行業如果監管不嚴、標準不清,退役鋰電池可能流入灰色市場,形成安全隱患,破壞行業發展?!?/p>
對于電池廠商、車企與第三方回收廠商之間的相互競爭,市場中則充斥著多種判斷與期望。
步日欣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行業內有種說法,誰掌握了電池源,誰就掌握了電池回收的話語權。從這個角度看,車企的競爭優勢可能會更大一些?!?/p>
周迪認為,電池廠商、車企和第三方廠商中,目前我國主要還是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也就是說,電池廠商在將來還是會占主要作用。
林瑋則表示看好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strong>車企介入有利于鎖定客戶換新需求;動力電池企業可以更好理解電池材料及性能,并且在回收之后形成Pack梯次利用、再制造及元素再利用等不同去向。第三方廠商介入可能面臨一定的牌照門檻,需要在拆解冶煉技術、成本和回收渠道方面具備更多優勢?!?/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