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世界快報:聚焦IPO|元宇宙風起AR/VR賽道暗流涌動,飛天云動“含科量”成市場關注焦點

紅周刊丨汪佳蕊


(相關資料圖)

乘著“元宇宙”風起之時,諸多上市公司紛紛布局。那么,收入主要來源于營銷服務,研發投入不足5%,“硬科技”方面缺乏突出表現的“元宇宙第一股”能否獲得市場和投資人的認可呢?

在9月8日凌晨舉辦的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AR硬件再次缺席。早在2015年,蘋果就收購了德國一家虛擬現實技術初創公司Metaio,開始著手AR領域的布局,但至今仍未能看到相關產品。

反觀國內AR/VR市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以AR/VR頭顯設備為元宇宙主要的硬件入口,字節跳動、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已經開始積極布局,歌爾股份、歐菲光等上市公司也憑借消費電子領域龍頭企業的優勢,在VR/AR硬件供應鏈上有所動作。

此外,在IPO公司中也不乏“元宇宙”概念的踐行者。很早之前就進入AR/VR領域的飛天云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天云動”)的IPO已于9月1日通過港交所聆訊,有意思的是,其被冠以“國內元宇宙第一股”的稱號,在此殊榮之下,該公司的科技硬實力,以及商業變現能力備受市場關注。

VR/AR硬件賽道暗流涌動

VR是虛擬現實,即利用電腦模擬生成3D虛擬世界并提供近似真實的感官模擬;AR是增強現實,即利用電腦模擬將真實環境與虛擬物體疊加到同一畫面或空間。中金公司認為,終端創新趨勢下,AR/VR有望成為虛擬世界硬件入口,甚至下一代移動算力平臺。

根據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AR/VR設備出貨量高達1123萬臺,同比增長幅度為92.1%,其中VR設備出貨量達1095萬臺,突破年出貨量1000萬臺的行業重要拐點。預計2022年,全球VR頭顯出貨量為1573萬臺,同比增長43.6%。顯而易見,AR/VR設備的出貨量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IDC還認為,從硬件設備、技術水平、內容生態、創作環境上來說,2021年的AR/VR設備市場,相較于五年前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行業生態的發展也更加健康,產業基礎更為牢固。

隨著行業熱度的提升,字節跳動、騰訊等互聯網大廠都在積極調整布局。其中,字節跳動于2021年收購Pico,經過半年整合,在2022年全面發力,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的大規模推廣和流量扶持,以及線下旗艦店和專柜的快速鋪開,Pico Neo3的銷量實現了快速增長。根據Wellsenn XR對AR/VR產業出貨量跟蹤系列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Pico出貨量為17萬臺,第二季度貨量達到了26萬臺。

事實上,虛擬現實硬件賽道早已暗流涌動。據《紅周刊》了解,歌爾股份就十分看好AR/VR領域,目前,虛擬現實相關產品已經開始為公司貢獻業績。根據半年報顯示,歌爾股份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36.03億元,同比增長43.9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79億元,同比增長20.09%。對于業績高增長的原因,歌爾股份表示,這是得益于VR虛擬現實、智能家用電子游戲機及配件、TWS智能無線耳機、智能可穿戴等智能硬件產品及相關精密零組件產品需求的持續成長。

立訊精密似乎也將AR/VR領域當作下一個發展目標,其表示,未來AR/VR將是一個非常令人矚目的產品線,公司作為全球領先企業的緊密合作伙伴一定不會缺席此類市場,包括零組件、模組和系統組裝。

此外,歐菲光也于今年4月宣布成立元宇宙事業部,專注于AR/VR領域的光學鏡頭、影像模組、光機模組和整機組裝制造等,多線并舉加速AR/VR領域布局。

“元宇宙第一股”收入靠廣告投放

除了諸多上市公司紛紛布局外,在IPO領域中也不乏“元宇宙”概念公司的身影。9月1日,被媒體冠以“國內元宇宙第一股”之稱的飛天云動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其此次IPO擬募資約1億美元,最快于9月底啟動發行。

事實上,飛天云動并非資本市場新面孔,根據招股書披露,其前身是北京掌中飛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游戲相關業務,曾于2017年7月在新三板上市,但在2019年8月退市后,開始由游戲業務向AR/VR內容服務方向轉型。據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主要提供各種與AR/VR相關服務的業務,主要包括AR/VR營銷服務、AR/VR內容、AR/VR SaaS及IP業務。

根據艾瑞咨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AR/VR內容及服務的市場規模(按收入計)為人民幣217億元,預期將由2022年的人民幣357億元增加至2026年的人民幣130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8.2%。

按2021年收入計,飛天云動在中國AR/VR內容及服務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6%;在中國AR/VR服務市場(為AR/VR內容及服務市場的一部分)排名第一,2021年占市場份額的13.5%。截至2022年3月31日,飛天云動AR/VR SaaS平臺的注冊用戶數量約1.46萬名,付費用戶人數2234名,付費用戶每月創造的人均收入為510元。

從業績狀況來看,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飛天云動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51億元、3.39億元、5.95億元和2.29億元;同期,經調整后的凈利潤分別為4187.9萬元、6160.9萬元、10508.1萬元和4019.7萬元,增長速度較為可觀。

飛天云動所處的AR/VR內容及服務行業是元宇宙生態中的場景應用層,但目前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AR/VR營銷服務、AR/VR內容及AR/VR SaaS業務。其中,營收占比最高的業務為AR/VR營銷服務,該業務的客戶主要為廣告主及其代理,公司基于AR/VR互動內容向廣告客戶提供AR/VR營銷服務,包括為客戶制定AR/VR服務計劃、設計AR/VR互動內容、投放AR/VR互動內容、收集、監測及優化數據及反饋等AR/VR營銷服務。報告期內,公司來自AR/VR營銷服務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比例的54.6%、41.9%、63.2%和72.3%。該項業務所占收入比重呈攀升趨勢,這意味著飛天云動營收中的廣告營銷含量頗高,實際“含元量”則有所不足。

從競爭優勢來看,飛天云動在招股書中指出,公司受益于元宇宙發展、快速增長的SaaS業務、全面的AR/VR技術、業務協同效應,以及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但如今AR/VR技術雖然在快速發展,但尚不“全面”。從團隊歷史經驗來看,飛天云動早期的產品主要是休閑益智類、跑酷競速類、動作射擊類單機游戲,例如《飆車之神》《愛麗絲仙境消消樂》《戰地槍神》等,知名度并不高,是否能對元宇宙平臺搭建貢獻經驗,或者是為飛天云動在市場競爭方面提供助力也有待進一步探討。

對于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飛天云動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處于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市場,然而由于AR/VR內容及服務行業為新的及正在發展的行業,公司高歷史增長率未必能夠作為未來業績的指標。

流量獲取成本連年走高

“硬科技”含量似有不足

《紅周刊》注意到,飛天云動以CPA、CPC或CPM定價模式向媒體平臺或其代理支付費用,進行廣告投放。在成本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飛天云動購買廣告支出的流量獲取成本分別為1.15億元、1.38億元、3.11億元和1.27億元,占總成本比重分別高達65.6%、59.2%、74.2%和81.5%,顯然,其流量獲取成本在連年走高,其中的壓力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飛天云動在研發投入上顯得“誠意不足”。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其研發投入分別為1142.5萬元、1504.6萬元、2170.3萬元和815.2萬元,占當期的營收比例分別為4.6%、4.4%、3.6%和3.6%,整體呈下滑趨勢。若以當前科創板IPO企業研發標準來看,科技公司的研發投入需占當期營收的5%及以上,而飛天云動的研發投入卻連5%的“紅線”都未達到。

研發上舍不得投入,自然難有太多的研發成果。截至今年7月8日,飛天云動在中國僅擁有5個發明專利和1個設計專利,從數量來看,其“硬科技”含量似有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其上述專利,全部是2014年至2020年期間申請的,主要涉及虛擬現實、服務器、前端處理,以及底座等衍生品領域,在相關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這些不算太新的專利,對其元宇宙相關業務發展能有多大的幫助仍有待考證。

飛天云動在招股書中表示:“飛天元宇宙平臺計劃屬非常初步階段,并無肯定的變現業務模式。由于其無法控制的因素,公司的收入、開支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元宇宙的發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目前尚未成熟,元宇宙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及限制。

此外,其雖然在招股書中數百次提及“元宇宙”,但公司并未明確地表達其在元宇宙中的具體定位,也未清晰表達未來的發展方向。

因此,收入主要來源于營銷服務、研發投入不足5%、科技硬實力沒有突出表現的飛天云動,未來技術落地能力、商業變現能力是否能讓市場和投資人滿意,還要畫個問號。

(本文已刊發于9月17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關鍵詞: 市場關注 暗流涌動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