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銀行也在積極引導資金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目前,綠色金融債券仍然是銀行支持綠色金融建設的主力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年內已有22家銀行共發行25只綠色金融債券,累計發行規模達到1322.57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發行量達962億元。
國有大行仍然是發行“主角”
綠色金融債券是銀行用于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發展的重要融資工具。
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年內已有22家銀行共發行25只綠色金融債券,發行數量同比上漲79%,累計發行規模達到1322.57億元,同比上漲超180%。
“從境內綠色債券市場來看,2022年上半年綠色金融債券有效發揮了其規模優勢。”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劉楠稱。
調查發現,國有大行仍然是綠色金融債券發行“主角”,500億的發行規模占據商業銀行發行量的“半壁江山”。
具體來看,中國銀行發行的“22中國銀行綠色金融債01”規模最大,達到300億元,接近總量的四分之一。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杭州銀行分別發行100億元規模的綠色金融債券。北京銀行、招商銀行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券發行量為90億元、50億元,其余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債券規模均在30億元及以下。
“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規模大增,一方面由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的綠色投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加快創新相關產品和服務,推動綠色金融債步入發展‘快車道’。另一方面,2021年以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等政策制度陸續出臺,為銀行業發展綠色金融債券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介紹稱。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戰略研究部總經理楊海平認為:“綠色金融債券能夠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減少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程度。綠色金融債產品豐富,創新活躍,契合綠色經濟、綠色金融創新熱點。”
資金“鐘愛”清潔能源產業
作為專項債券,綠色金融債券資金投向往往能傳遞出對相關綠色產業的投資偏好,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發展趨勢與前景。
據了解,募集資金仍重點用于支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資金使用規模為349億元,占年內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的26%。同時,該產業項目投資數量最多,達到159個,占總項目數量的34%。
劉楠介紹,與去年相比,綠色金融債券的投資結構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鐘愛清潔能源產業不僅是綠色金融債的特點,其他類型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都表現出了相同的特點。“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國內碳排放結構和產業發展特點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劉楠認為,從碳排放結構來看,能源行業是全國碳排放的重要源頭,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從產業發展特點來看,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相對成熟,具備規?;l展的技術基礎,且投資風險相對較低。
銀行還需加強產品創新
2022年是宣布“雙碳”目標后的第二個年頭。上一年,中國的貼標綠色債券發行量增幅巨大,據《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報告2021》所稱,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
2022年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繼續保持強勁勢頭。據中誠信綠金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貼標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達到4100.69億元,發行只數260只。較去年同期增長67.21%、30.00%。其中,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占比最大。
劉楠表示,現階段來看,人民銀行有效發揮了其監督管理職責,各發行機構執行情況也很好。但是,隨著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現階段綠色金融債券的管理制度可能會滯后于國內外綠色發展政策和市場環境要求。
“因此,人民銀行下一步可能需要考慮將ESG納入綠色金融債券發行的全流程監督管理體系,以切實提升綠色金融債券風險管理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質量。”劉楠稱。
另一擔憂來自銀行的參與度。數據顯示,年內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的22家銀行中,接近半數屬首次,其余多數也僅是第二次發行。
“我國碳市場穩步推進,銀行也要練就與之相匹配的綠色金融能力,加強制度建設,繼續提升服務質效。”某業內人士稱,加大對優質綠色項目布局,重要的是加強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
劉楠表示,銀行應充分發揮其中介橋梁作用,通過信貸業務和投資銀行作用,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項目傾斜。踐行銀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市場交流合作、踐行國際綠色發展原則等方式,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