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去年2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翻過脫貧攻堅的崇山,邁向鄉村振興的遠大圖景,福建和寧夏不斷拓展協作廣度、深度,創新協作方式,在振興之路上并肩奔跑。
攜手與共,托起振興新希望
“以前,一年只產兩三百斤土豆。”
“1998年,福建來的林占熺教授手把手教我們種蘑菇,第一茬蘑菇就賣了800元,全年增收2.9萬元。”
“2020年,林教授鼓勵種植巨菌草,‘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去年200多畝巨菌草凈利潤40萬元。”
……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村民劉昌富的賬本,記錄著一家人的生活變遷。
曾經的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專家界定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1996年,閩寧正式牽手。
從吊莊移民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從產業推廣到共建產業園……閩寧協作始終圍繞脫貧攻堅這條主線,將“寧夏所需”與“福建所能”緊密對接,讓越來越多寧夏鄉親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落實援寧資金33.5億元、社會幫扶資金5.42億元,幫助寧夏減少貧困人口93.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0,9個脫貧縣(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856元增長到2021年的12786元。
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新時代閩寧協作面臨的新課題。
持續加大幫扶力度,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去年,福建調整優化縣縣結對,安排綜合實力較強的10個縣(市、區),分別與寧夏9個縣(區)、1個鎮建立結對幫扶關系,落實財政援寧資金6.1億元,比2020年增長15%。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抓住產業與就業兩大關鍵“要害”。今年上半年,福建安排1.58億元資金,圍繞枸杞、灘羊、肉牛、黃花菜、小雜糧等寧夏特色農業產業,實施產業幫扶項目168個,幫助銷售寧夏農特產品8.71億元;安排8000萬元資金,拓寬就業渠道,幫助寧夏21879名農村勞動力、9955名脫貧人口實現穩定就業。
攜手與共,把福建鄉村振興的好做法嫁接到寧夏。眼下,福建正聚力打造示范樣板,計劃建設100個閩寧鄉村振興示范村,發揮僑臺等資源優勢,探索“閩寧+僑臺”“鄉建鄉創”發展新模式。去年,兩省區共同打造了47個閩寧鄉村振興示范村,受益人口11.85萬人,其中脫貧戶12506戶。
探索創新,協作邊界不斷拓寬
“以前只能等著商販收購,每斤27元就不錯了。”王旭慧是寧夏鹽池縣馬池鎮王圈村灘羊養殖戶。今年4月,她入駐“獅城寧好”電商網批(西部)運營基地,經過培訓后成了一名主播。“沒想到,在夏天銷售淡季,俺家灘羊直播售價每斤竟能達到46元。”她開心地說。
“觸電上網”后,鹽池灘羊成了“網紅羊”。
鹽池縣是灘羊養殖大縣,年出欄灘羊190萬只,但近年來銷售瓶頸漸顯。去年,為拓寬當地農產品銷路,石獅市與當地共建“獅城寧好”電商網批(西部)運營基地。目前,已有近40家電商入駐,涵蓋網紅直播、電商平臺、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等多個行業領域。運營不到兩年,基地總體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
共建電商平臺,是閩寧區域協作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省區堅持“以協作促發展”的理念,立足雙方發展優勢和資源稟賦,深化區域協作。在持續推進閩寧鎮建設、生態幫扶、共建閩寧產業園等基礎上,雙方不斷探索創新,持續拓展合作邊界。
“數字福建”“數字寧夏”共建共融。
去年,福建省金服云有限公司會同寧夏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建“企業融資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平臺參與金融機構達35家,解決融資需求20多億元。此外,福建還組織電商專家赴寧夏開展電商培訓,指導平臺建設、運營管理,聯合打造“‘獅城寧好’電商網批(西部)運營基地”“同心電商城”“彭陽電商城”等新興業態商業模式示范區。
“山海情”文旅品牌攜手培育。
閩寧雙方依托兩省區旅游資源,拓展“福建企業+寧夏資源”“福建市場+寧夏品牌”等合作模式,互相刊播旅游宣傳片,開展季節差異化和互補性旅游目的地營銷活動,舉辦西部文旅系統人才來閩培訓班,協同打造西吉縣龍王壩村、隆德縣李士村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今年以來,福建赴寧夏旅游人員達2萬多人次。
多元參與,協作隊伍日益壯大
盛夏的六盤大地,綠意盎然。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的劉姥姥農莊,百畝向日葵花海,游客如織。
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生態建設步伐加速,固原市的生態環境迎來了蛻變。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2017年,當地提出實施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問題跟著來了:品種怎么選?技術難題怎么解決?
“固原市采取院地合作方式,對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福建科研院所與高校,聘請專家團隊,在規劃設計、引進品種、栽培管理等方面開展指導。”省農科院閩寧協作工作執行專家組組長葉新福說。
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吳建設帶著自主選育的“閩葵”系列向日葵品種,助力劉姥姥農莊打造花海景觀、發展向日葵鮮切花產業,讓“好生態賣出了好價錢”。
人才交流,始終是閩寧協作的重頭戲??萍既藛T、掛職干部、援寧醫生、援寧教師、閩商……年復一年,一批接著一批,向六盤山會聚,幫助寧夏鄉親擺脫貧困,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累計選派5批111名優秀黨政干部和3001名教育、衛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員赴寧夏交流掛職;支持寧夏選派95名黨政干部和2996名專業技術人員來閩交流掛職。目前,閩寧兩省區已實現鄉鎮結對101對、村村結對211對、村企結對109對、社會組織與村結對83對,實現學校結對75對、醫院結對29對。
其中,閩商是閩寧協作的中堅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福建招商引資落地寧夏項目849個,實際到資380億元。目前福建在寧閩籍企業6695家,安置當地勞動力就業10萬多人。15萬多名閩籍人員在寧從業生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才智力量。
山海起新潮,閩寧情更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福建和寧夏這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正朝著共同的目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舞臺上,筆耕不輟地續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