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找個銷售的工作要求30歲以下,找個程序員的工作要求30歲以下的,就連做個文員也要30歲以下的……
繼“35歲的中年職場危機”之后,今年以來逐漸普及的“30歲就業年齡門檻”讓求職者們更焦慮了。
30歲成求職“年齡門檻”
打工人提前進入“中年危機”
春節假期過后,金三銀四求職季到來,企業招聘、務工人員和高校畢業生求職進入高峰期,據智聯發布的《2023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數據顯示,節后首周求職人數同比增長19.1%。
然而對于眾多求職者來說,工作并不好找,其中爭議最多的莫過于“年齡門檻”。
藍鯨財經記者查詢各大招聘發現,諸多企業在在招聘時都將30歲作為招聘年齡上限,其中包括銷售、程序員、會計、運營、技工、文員、新媒體運營等崗位。
不少企業將“年齡30歲以下”這一項要求放在了職位要求的第一項,還有的將年齡門檻放在標題中,更有企業直言年齡在30歲以下的就行,有無經驗均可。
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以來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年齡要求越來越嚴格,面對日益收緊的“年齡門檻”,不少求職者感嘆近在眼前的“35歲中年危機”還沒經歷,“30歲中年危機”就提前到來了。
小玉曾經是一名新媒體運營,她對記者說道:“因結婚生育我在去年辭去工作,今年想要重返職場,但翻開招聘軟件發現,很大一部分崗位要求都是30歲以下,這就意味著93年的我明年之后連入選的資格都沒有了,即便擁有留學和多年工作經驗等履歷,但在面臨年齡門檻時,依舊感到無比焦慮?!?/P>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年齡越接近30歲的求職者所展現的焦慮情緒越嚴重,在他們看來,當下企業日益收緊的年齡門檻使他們不得不提前面對“中年危機”。
為什么企業更愿意用年輕人?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時??梢钥吹接嘘P年齡焦慮的話題沖上熱搜,這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為什么用人單位的年齡門檻越來越緊,為什么企業更喜歡聘用30歲以下的求職者?
事實上,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處于智力、體力、記憶力等能力的高峰,對于一些工作強度大的企業崗位來說,年輕人可以更好的勝任,不僅如此,他們沒有家庭等因素的束縛,反之大齡員工會面臨體力跟不上、熬不了夜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諸多事務在身,很難一門心思放在工作上。
從經濟效益來說,與其說是在歧視年齡,不如說是在“歧視”性價比。年輕人的工資和職級是“起步價”,而30歲以上的員工在職位和薪資上都遠超年輕人,但他們之于企業的實際經濟價值,未必是呈正向增長的,相比之下,能干且低價的年輕人更具性價比。
就業年齡歧視鉆了法律空子?
企業應該少點套路
在社會勞動力年輕且充足的過去,職場年齡焦慮的問題并不像如今這般 嚴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力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自1950年以來,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同時,2022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93歲,預計2035年前后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人口紅利不斷消失,社會老齡化逐漸加深的背景下,珍惜利用好人力資源,破除就業年齡歧視變得尤為重要。
有律師表示,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就業促進法亦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以及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必須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各種就業歧視。企業借口中年勞動者年齡偏大而將其拒之門外,是典型的年齡歧視,已為法律所不容。
一些企業在招聘中拒絕錄用中年員工,主要是鉆了現行勞動法律規范沒有明確將年齡歧視列為禁止情形的“空子”。就業促進法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彪m然該法條并未直接把年齡歧視列入禁止范疇,但從立法的意圖來看,一個“等”字,已為企業在就業中不得施行年齡歧視行為留足了空間,意味著企業在招聘中不得任性設置年齡歧視門檻。企業應對此少一分套路,多一分真誠。
對于求職者而言,就業時年齡歧視無疑是一種有失公允的現象,但對于企業來說,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也無可厚非,當下的職場年齡歧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想要破除這一歧視,讓用人市場回歸理性,仍需要時間來緩解。
關鍵詞: 文員、銷售、程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