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來源: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診股)研究
文丨聯系人:徐廣鴻;王一涵
2022年,港股市場經歷了年初至10月底的持續下跌,以及11月以來的顯著反彈。根據托管數據測算,分析不同時段港股各類資金流向變動。2022年年初高點到10月底,外資持續大幅流出港股市場,尤其成長性的科技、消費、醫藥等板塊,從而導致了市場的大幅下跌。而2022年11月盡管港股大幅反彈,但外資并未轉為流入,直至12月開始呈持續流入趨勢。分行業看,近期外資及南向對于國內基本面修復邏輯有較強“共識”,均顯著增配地產和順周期板塊;“不同點”則在于,外資更加偏向配置消費(紡服、汽車等),而南向資金更加偏好成長(互聯網、醫藥等)。
▍探究不同時段的港股市場資金流向。
2022年,港股市場經歷了年初至10月底的持續下跌,以及11月以來的顯著反彈。我們根據托管數據測算,分析兩個時段港股各類資金流向變動:
1)2022年年初高點到10月底:外資持續流出港股市場約3900億港元,而南向則逆勢“抄底”,流入約2700億港元。分行業看,在此期間外資在成長性板塊(科技、消費、醫藥)顯著流出,如制藥、生物科技和生命、軟件與服務、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半導體與生產設備板塊流出占日均流通市值比重最高;而南向則對應流入這些板塊比重較高。
2)2022年11月以來:外資并未立刻轉向大幅流入,而在11月仍呈小幅流出趨勢,直至12月開始持續流入。分行業看,2022年11月至今外資在地產產業鏈及部分消費板塊轉為流入;但對于市場關注度較高且漲幅居前的互聯網、醫藥板塊,外資并未出現流入趨勢。我們認為,近期互聯網及醫藥板塊較好的表現更多與南向資金持續大幅流入,以及賣空占比明顯下滑相關。2022年10月下旬以來,港股市場賣空占市場總成交額比重大幅下滑,當前已經從前期高點的29.7%回落至18.9%。
▍2022年12月外資及南向資金共同增配地產及順周期板塊。
從資金流角度看,12月起外資開始持續流入港股市場,探究外資轉為流入以來的外資及南向配置的“同與不同”。2022年12月我們測算南向資金/外資中介/內資中介分別流入恒生綜指成分股總規模約68/59/-34億港元。其中,外資與南向在地產及順周期板塊形成“共識”,表明國內基本面修復邏輯的認同度較強?!安煌c”則在于,外資更加偏向配置消費,而南向資金更加偏好成長。具體看,2022年12月以來外資明顯增配地產及相關產業鏈,包括地產、物管、家電家居等;另外,順周期的社服、運輸、互聯網服務等板塊亦獲得外資增配;其次,此前外資流出較多的部分可選消費板塊近期也得到外資的青睞,如紡織服裝、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等。而南向則持續增持醫藥及互聯網等成長板塊,包括醫療服務、CXO、制藥、游戲、互聯網等。
▍近期外資持倉占比持續回升,地產、食物飲品、旅游及消閑設施等板塊外資持倉占比顯著增長。
2022年12月相對11月,南向資金/外資中介/內資中介對港股市場持倉占比分別變化-0.2/+0.5/-0.3個百分點,外資持倉占比持續提升。分行業來看,南向資金在媒體及娛樂、藥品及生物科技、原材料等板塊持股市值比重提升最高,分別為1.8/0.6/0.4個百分點。而外資中介則在地產、食物飲品、旅游及消閑設施、支援服務等板塊持倉市值比重提升較多,約為1.8/1.4/1.2/1.2個百分點。
▍2022年12月港股市場情緒持續改善,短期關注國內復蘇預期與海外貨幣緊縮的博弈。
2022年12月市場情緒持續改善,恒生指數、國企指數、恒生科技指數漲幅分別約6.4%/5.2%/8.7%。展望2023年一季度,海外貨幣緊縮的預期仍舊存在,且市場或開始逐步price in美國將陷入經濟衰退的預期。但國內疫情有望于2023年1月達峰,基本面上行預期將逐步確立;同時,對消費和地產支持政策密集出臺,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明確了平臺經濟企業的重要性。市場關注重點有望從外圍的流動性緊縮逐步轉向國內的經濟修復。但中長期來看,當前港股估值優勢仍十分明顯,隨著國內經濟復蘇提速且與海外發達國家走出剪刀差,料港股將迎來估值和業績的雙重修復,有望吸引外資持續增配。
▍風險因素:
1)地緣沖突進一步升級;2)美聯儲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3)發達國家陷入經濟衰退或滯脹;4)國內疫情超預期擴散;5)穩增長政策推出或執行不及預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