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修復耕作區水利設施,探索解決耕地撂荒長效機制……今年以來,佛岡縣龍山鎮采取一系列穩定糧食生產的措施,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糧食產量不降低,全力筑牢糧食生產的“安全線”。
截至8月下旬,龍山鎮農業經營主體晚造共種植水稻4569畝、番薯590畝、黃豆220畝,有力保障糧食面積和產量。
聚焦農業經營主體
探索解決耕地撂荒長效機制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經商,撂荒地面積增加,“誰來種地”的問題逐漸突出。如今,具備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特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龍山鎮積極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探索解決耕地撂荒長效機制。
今年1月,龍山鎮以湴鎮村占果自然村為撂荒耕地復耕改革試點,由湴鎮村委會組織召集占果自然村村民小組組長和村民代表召開集體會議,集體表決將占果自然村100多畝長期撂荒耕地交由種植大戶托管一年。
據介紹,種植大戶對撂荒耕地負責除雜草、土地提質改造及管理等改造工作。一年后,改造完成的耕地再交還給占果自然村流轉或經營,政府協助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連片高效盤活撂荒耕地發展種植,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化、規?;?、集約化生產。
目前,撂荒耕地復耕改革試點工作在湴鎮村占果自然村取得極大成效,100多畝長期撂荒的連片耕地已種植了番薯等糧食作物。龍山鎮正全面推廣“占果經驗”,加快推進全鎮15畝以上連片可復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為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龍山鎮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多種糧、種多種糧。邀請農業技術專家走進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還組織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外出連州、增城等地取經,提高種植的積極性和種植水平。
全面清淤修復
保障耕作區水利設施暢通
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糧食生產用水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糧食生產的命脈。今年5月至7月,龍山受極端強降雨、北江洪水頂托和臺風襲擊,洪水沖刷山體,使到河道、排洪渠、灌溉水圳堆積很多淤泥,影響耕作區多條村的農田灌溉和防汛排澇。
龍山鎮對清淤修復工作制定詳細方案,細化目標任務,明確時間節點。7月初開始,迅速組織機械、人工等力量清淤修復工作,對占果灌區、門樓富村虎陂圳、清水逕上岳甲水旺圳的淤泥進行清理。據統計,共出動機械252臺班、人員493人次,清理水圳11580處,修復水利設施8處。
8月18日,車步村打開水閘向灌區下游放水,占果灌區全線水流貫通。本次的清淤工作,讓灌區處處暢通,還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水圳堵塞問題。“水圳不但恢復了農田灌溉功能,也提升了防汛排澇能力,有效預防高溫天氣對晚造水稻的影響。”
龍山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曹偉棋告訴筆者,預計未來持續有高溫天氣,龍山鎮將繼續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水庫水位及各村用水需求,及時安排水庫放水,用以補充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