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圖賞 >

老河口李河村“耕讀傳家” 打造湖北第一個村級作家村

老河口市孟樓鎮李河村,流傳著古老的故事,明末清初,李氏的遷始祖李蛟帶家人逃難到李河村,秉承“耕讀傳家”的祖訓,教育后人要“日出而作,日落而讀”,逐漸成為聞名遐邇的“書香門第”。如今,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傳承優秀古風,以“書香李河作家村”為主題,致力打造湖北省第一個村級作家村。著名作家徐貴祥、王躍文、阿成、朱小平、王劍冰、龍一等曾到此采風,提筆留墨“伯陽遺風 耕讀追遠”“伯陽書院 耕讀傳家”等。

近日,記者走進李河村,了解李河村的故事。

耕讀傳家是祖訓

入村的鄉鎮公路旁,栽種著木子樹。村民告訴記者,木、子合起來就是“李”,李河村種得最多的樹就是李子樹。

村口牌坊匾額上鐫刻著“經傳道德”四個字,兩邊寫著“田可耕??尚Q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據介紹,李河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李氏的遷始祖李蛟為了生計,帶著家人來到這里的一條小河邊,見流水潺潺、土地肥沃,就落戶居住,此后這條無名的小河就有了名字——李家河。

進村要路過一座石橋,石橋下是一條小河流,這就是李家河。過去,這里有通往河南的官道。前些年,村里籌資復建了河上的石板橋,讓村民們出行更加便捷。同時,該村修筑了攔水壩,水匯聚形成一個小湖,人們以老子李耳的名字為其命名“耳湖”,又借以形容其形狀如耳朵一般。圍繞耳湖,村里打造了“耳湖公園”。

村里有祖訓:“惟讀書可以使人敬,惟至誠可以使人感,惟耕田可以不求人。”耕田成為本分,讀書成為追求。

77歲的村民李春輝自豪地說:“我祖上三輩都是教書的,‘老祖爺’教的學生中,許多人考取了功名,學生們回老家探望‘老祖爺’,官帽都能擺兩方桌。”

“村里有幾位頗有聲望的先生,有一位先生家里藏書很多,可以從地面堆到房頂。”另一位村里的老者說,20世紀50年代,他曾在這位先生家里看到這一幕。

村民們常自豪地談起這些與讀書有關的事兒,勉勵后代好好讀書。

為鄉村振興鑄魂

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傳承優秀古風?該村圍繞“書香李河作家村”主題,以老河口籍著名詩人、詞作家光未然為重點,打造了“李河作家巷”。“李河作家巷”由四條巷子組成,即酂陽作家巷(老河口市作家)、襄陽作家巷(襄陽市作家)、荊楚作家巷(湖北省作家)、華夏作家巷(國家級作家),教育李河人“耕讀傳家,世代書香”。

村里還新建了伯陽書院。因為老子名李耳,字伯陽,書院因此取名。伯陽書院的正廳前掛著一副楹聯,上聯是“一物不知以為深恥”,下聯是“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這就是李河人求知的自我鞭策。孟樓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少年兒童的培養,不僅將伯陽書院打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還與襄陽主持人協會初步達成協議,將伯陽書院建成“小小主持人”培訓基地,打造“李河讀書郎 小小主持人”文化品牌。書院兩側的廂房則布置為“李河村史館”,讓子孫后代學習先輩們的精神,與時俱進,不忘初心,奮力拼搏。

李春平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個體老板,創業成功后不忘家鄉,積極投身“書香李河作家村”建設。2019年,他投資幾十萬元將舊建筑翻修一新,并設圖書館,用于展出全國知名作家和老河口本地作家的書籍。

浸潤著文化氣息的作家巷,展示耕讀傳統的伯陽書院,重新利用起來的舊建筑……李河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書香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新活力

李河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利介紹,近年來,該村深度挖掘書香文化,以將李河村建設成全省第一個村級作家村為目標,修建古樸圍墻、耳湖小徑、文化廣場,打造自然生態景觀。同時,不斷挖掘歷史人文價值,打造美麗鄉村示范點。

“群眾文化廣場所處的位置過去是個臭水坑,村與村交界地帶以往全是‘斷頭路’,入村的停車場原來是一片廢棄的荒地……”李河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徐永忠說,如今,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路通了,村莊綠化亮化了,產業得到發展,村民有了公共活動場所,特別是停車場的建成,為游客來這里休閑體驗提供了便利。

美麗鄉村示范點的建設,激發出鄉村新活力。“從目前的情況看,游客數量正逐漸增長,‘美麗效應’正逐步顯現。”李金利說。

關鍵詞: 鄉村振興 書香文化 文化廣場 自然生態

資訊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