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辦實事是我們駐村工作對的信條,既然來到了山底何村,就要把山底何村當家,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切實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逼埥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資料圖】
茍江是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交通管理大隊的一名普通民警。2018年脫貧攻堅期間,他在口鎮山底何村任駐村工作隊員。2020年底,隨著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移及駐村輪換,他回到了單位。因為在村里呆久了,對村里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對村情民情也比較了解,2022年他向單位申請,回到了口鎮山底何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破冰”讓村民從質疑到堅信
“剛知道村里要來駐村隊員、‘第一書記’,山底何的村民們第一反應就是,他們這些年輕的駐村隊員和‘第一書記’到底能為村級發展和群眾增收帶來哪些幫扶?會不會是兜兜轉轉?”從村干部嘴里得知這一消息時,茍江心里一顫,村里有類似想法的村民恐怕并不占少數。
面對村民的“質疑”,茍江并沒有多說什么,而是選擇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起事來。每周一早晨,就從涇陽縣驅車趕到村里,周末返回。他利用工作之余在村里走街串巷、走訪調查,村里的大街小巷他已經爛熟于心,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閉著眼睛都能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短短幾個月,茍江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都被村民看在眼里,不知不覺中,他與村民的距離近了,有的村民甚至會主動來找他幫忙,在村里遇上了都會主動打招呼。山底何村兩委班子更是被他的敬業精神所感動,村里大事小事都會拉上他一起參與。
“現在大家終于把我當家里人了,我覺得這就是被信任的感覺吧,是一個不錯的開始?!薄捌票背晒?,茍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
勢在必得,做產業發展的“領航人”
想要從根本上消除返貧隱患、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是一條必由之路。在前期走訪調查的基礎上,茍江深知山底何村的現狀。該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年輕人都在外地務工,甚至有很多戶舉家都在外務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們更多的愿望是如何能提高種植、養殖的安全性和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基于此,茍江經過與村兩委會干部、村黨員代表召開會議討論,選擇發展新型產業進行推廣。
方向定好那就努力去干,經多方調查研究,口鎮山底何村土質松軟,適合種植土豆、紅薯、水果玉米等農作物,而且這些農作物具有易種植、市場穩定且好儲存的特點。2023年初始,茍江帶領村兩委干部赴興平市、戶縣等大面積種植土豆的市縣進行實地考察,又多方打聽從內蒙古引進適應地區廣、品質優良、生長強勁且可抗多種病害的“沃土”5號土豆,在王家莊村流轉土地180畝率先走出了土豆種植的第一步。為保證土豆高質量收獲,他邀請一名當地種植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種植技術人員。
在土豆種植期間,田間有除草、打藥等勞動,均以脫貧戶優先考慮,進一步帶動村民務工60余人。同時,茍江積極鼓勵脫貧戶以入股形式參與種植,每戶3000元一股,一股可享受分紅1000元,三年后即可返本,目前脫貧戶入股19戶65人,人均年收入增加800元。
而今,180畝的土豆已經喜獲畝產6000斤的豐收佳績。在土豆成熟之際,茍江自費15000元購買挖土豆機3臺,并以每天230元的費用租賃了一輛小輕卡每天拉上土豆在各村進行宣傳及銷售。同時,他還與鎮政府協調溝通,號召全鎮脫貧戶到土豆基地務工,如果有銷售意愿也可以到土豆基地進行裝車銷售,并給予脫貧戶一定的政策傾斜,可以先銷售、后結款,打消脫貧戶因資金短缺望而卻步的想法,切實增加他們的收入。
關鍵詞: